突然在這部電影出現20年後想寫一下這部電影主要還是因為《新蝙蝠俠》的上映,第一時間跑去觀影,不得不說,視聽語言非常驚豔,利用畫面與光線,還有鏡頭的設計真正的塑造出了一個存活于黑暗陰影中的蝙蝠俠。

但這也讓我想起來了,之前也有很多電影嘗試去塑造肅殺,壓抑,黑暗,表達出一種見不得光的氛圍主題,但是這樣的大多數電影往往鏡頭的設計與攝影都是在為叙事主題或者其他方面去服務,很少說能以攝影和調度作為突破口來表達一部電影的。

《新蝙蝠俠》做到了,但是20年前也有一部電影做到了,那就是這部《毀滅之路》。

這是一部可以說在電影攝影的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出現,往後在表達黑暗以及壓抑的氛圍的影片中似乎有了一個雛形,在打光,構圖,調度上逃脫不了這個模闆。

所以,不如回到20年前,在世紀初瞻仰一下這部标杆類型的作品。

...

如何評價攝影作品的好壞,其實評價很多元,可以從構圖,光影,主題表達等等方面去思考。但是如果如何評價一部電影中攝影的好壞,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電影攝影能否和主題相契合,能否通過攝影去準确的表達主題,其次再考慮表達主題下,攝影的構圖,光影,調度(攝影機的調度與演員調度)是否具有美感,人物關系的表達如何,這個時候如果還有個人風格的加成就最好了。

至今,也有不少攝影師能達到這些标準,比如非常著名的羅傑·狄金斯,他不僅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光影的設計處理上也相當驚豔,在他電影攝影的構圖,前後景關系也非常令人贊歎。

...
鍋蓋頭

...
1917

...
康拉德·霍爾

和羅傑·狄金斯一起合作創作《鍋蓋頭》的薩姆·門德斯就是一個非常注重鏡頭設計和攝影的導演,所以正好在他導演的《毀滅之路》中,最精彩的也就是這兩個方面。

《毀滅之路》創作的三人組,也是薩姆·門德斯評價最好的電影《美國麗人》的三人組,音樂是禦用的托馬斯·紐曼,他所參與創作的薩姆·門德斯電影就包括《1917》《美國麗人》《007:skyfall》《革命之路》

而攝影則是也是非常著名同時人生也很有戲劇化的康拉德·霍爾,霍爾之前的作品攝影都不算特别出彩,但是《美國麗人》和《毀滅之路》作為他職業生涯最後的兩部電影,反而次次獲獎。

之前也有說,《毀滅之路》最好的兩個地方是鏡頭設計與攝影,在一開始導演設計分鏡頭的時候,其實就要有攝影指導共同創作,分鏡頭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節奏與風格,所以這部電影的優秀可以說是薩姆·門德斯和康拉德·霍爾共同努力的成果。

看完電影的觀衆都知道,這是一個關于逃亡與複仇的故事,在逃亡與複仇中加入黑幫中的忠誠與父子信念的救贖。那黑幫與殺手,自然就成為了這部電影不可能忽略的元素, 而導演傾向于用黑暗與陰影來表示這兩個元素的存在。

所以整部電影的基調就是以黑暗,陰影為主,我們可以看到,整部電影大部分的情節,電影的陰影占比都比較大,陰影直觀的造成了觀感上的壓抑。

而《毀滅之路》也有了一個極為明确的傾向,就是不走商業類型的元素,犧牲節奏,去用鏡頭畫面來強調一種主題關系,這是極為重要的,所以不妨先從最精彩的鏡頭設計來切入。

鏡頭設計:

這部電影的鏡頭設計簡直堪稱教科書中的教科書,其實從電影剛開始的一場戲就已經展現了導演與攝影對于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掌握程度,該如何利用攝影制造一種氣氛。

拉片開始

在電影的開頭,小男孩邁克爾在人群中逆行,鏡頭對準他來了一個跟鏡頭,随後進入商店交代這個孩子的人物性格,這讓觀衆明确,邁克爾在整部電影的重要程度。

但是,電影的第一主角是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父親,一個僞裝起來,不讓家裡人知道的殺手,那麼這個神秘氣氛是怎麼體現的呢?可以注意下面這一段鏡頭組合:

小孩子在雪地中玩耍,母親在門口觀望,随後孩子注意到車子來了,邁克爾站起身,開始望着車子,母親微笑着進屋,小兒子彼得跑過去,給予邁克爾一個從中景慢慢拉遠的鏡頭。

...

...

...

...

...

...

...

從這一段中,就直接通過鏡頭(沒有任何台詞的鏡頭)交代了大量信息,表現出了父親的神秘感,表現出了妻子與車子裡的人(丈夫)的恩愛,小兒子彼得與父親關系好,大兒子邁克爾與父親關系有些疏遠,同時也為之後大兒子邁克爾闖禍埋下了伏筆。

真的達成了每一個鏡頭都有它交代的意義。

而在下一場家裡吃飯的戲中,也是用鏡頭畫面來交代信息量:

母親讓邁克爾上去叫父親吃飯,随後給予的鏡頭是一條長廊,交代了一種距離感,同時逆光拍攝而造成的人物剪影,表現了人物的複雜心情與整個畫面的神秘氛圍;下一個鏡頭,父親終于出現,而長廊的距離感也造成了大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隔閡。

...

...

所以到此為止,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父親一句話未說,一家人的關系,兩個主角(父親與大兒子)的關系也全都表現出來了。

這就是教科書般的鏡頭設計,一種精妙的減法。

而電影在鏡頭設計中的減法做的實在是太多了,這裡可以再舉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大兒子發現母親與小兒子被殺死的鏡頭設計與父親趕回家的平行蒙太奇之後。

在這個畫面中,邁克爾以背影走過去,此時背影沒有打光顯得一片漆黑,接着看到廁所裡的白光,白光與之前的陰影形成了巨大差别,暗示着危險的發生。這裡一個鏡頭完成。

...

...

而在之後父親趕回家後,并沒有像很多導演一樣,用手持表現緊張心理,或者利用快節奏的剪輯造成觀衆心裡的緊張感,而是很簡單的對大兒子和父親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正反打,随後是一個對準兒子的推鏡頭,父親從畫面中跑過,随後傳來哭嚎聲。

...

...

...
這個鏡頭和上一個鏡頭不一樣,這是一個推鏡頭,父親入畫再出畫,随後哭嚎

總共就寥寥幾個鏡頭,就傳達出了一種緊張,害怕甚至是絕望的情緒。

這是一種減法,用最簡單的鏡頭表現出一種克制卻抑制不了的情感。

而異曲同工的地方在于,最後父親在殺死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康納時,也是采用了這種減法般的一個鏡頭表現,從陰影較重的區域走向明亮的卧室,然後開槍,随後關門,鏡子中出現康納中槍的模樣,這樣的調度也讓這個鏡頭成為了這部電影裡非常值得記住的鏡頭畫面。

...

...

...

鏡頭畫面的組合說完了,還有兩處畫面的設計是我相當喜歡的:

第一個是大兒子發現父親在做殺人事情的時候的pov鏡頭(第一人稱視角),這個鏡頭漂亮的地方在于,直接利用這個鏡頭表現了人物關系:

康納在利用暴力的方式審訊他人,父親在勸導,随後開槍,一群人沖上來,鏡頭面前掉落了大量彈夾。

...

...

在這裡,就是另外一個可以體現人物關系的鏡頭設計,這個腳底的主觀鏡頭象征着一種危險的偷窺,标志着危險的來臨,而給予康納的全景,也表明了康納暴躁不計後果的性格,而父親隻有腳的特寫,則表現了父親角色的神秘,随後掉落的大量彈夾表現了父親技術的精湛。

又是一個涵蓋大量信息量的單鏡頭。

第二處是在最後海邊的構圖與調度,這個鏡頭應該也是全片的最經典之處了。應該看過這部電影的所有人都會對這個畫面充滿印象:

鏡子中的倒影反射出孩子,大海和狗的玩耍,用玻璃隔絕開一個空間,房子内,父親在慈祥的笑着,随後裘·德洛飾演的殺手開槍,父親倒下,出現原本被他擋住的殺手。

...

這一段調度直接在原本的畫面上欺騙了觀衆,既達到了一種驚吓的視聽目的,也完成了整部電影最後父親不讓兒子沾血,父親對自己殺人如麻經曆的救贖。

不得不說,這個畫面真的太漂亮了(主要是我截圖的不太好看)

所以在鏡頭設計上我們可以發現本片的端倪,就是在表現大量信息量,充沛情感的時候,給鏡頭做減法,用最少最克制的鏡頭組合來表現想要傳達的東西。這也造成了整部電影陰郁,沉穩的節奏與視聽。

攝影畫面:

這部電影的攝影畫面好看的真不少,但是奧斯卡最佳攝影卻不僅僅是畫面好看就能入選。反而,整部電影的攝影從頭到尾都有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非常符合主題的風格。

這種風格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黑中的一點白

縱觀全片,大家可以發現,整部電影都是以黑色的暗色為主,而且并不像很多電影在打光上過于注重,除了洗照片,夜店等等需要特殊燈光的地方,其他地方的打光都是白光為主。而且在本片大量的對話戲中,很多時候給予的面光都是硬光或者暗光,并沒有給予太多能完全看清人臉的白光。

這樣的問題是在于硬光打在人臉的陰影較重,某種程度上又加重了黑暗中的質感。而暗光打臉也是讓整個畫面風格變暗的方式。值得一提,《新蝙蝠俠》也是這樣的風格。

...

...

...

...

但是整部電影中,黑色為主色調,但卻總有那麼一點白,不是其他顔色,而是與黑色相對應的白,恰恰表明了在這種黑色生意,黑幫爾虞我詐之中,危險下的一絲希望,這種希望是這個孩子留給父親的,父親希望孩子以後不要接觸這個殺人的行當,這是父親對于自己所作所為的救贖的希望,也是父親寄予孩子的希望。

而電影中的黑白配色就完全體現了這點。

整部電影雖然都是陰暗為主,但是整部電影唯一一次高調,就是在最後,父親殺死了康納,整個畫面完全的變明亮了,突出了一切都結束了,父親完成了使命,接下來隻需要傳達出父子的主題即可。

...

這部電影中有很多好看的攝影,但是最經典的無疑是雨中的鏡頭,實在是太酷了。

兩條街,磅礴大雨,一個大頂光打下來,形成一種肅穆的審判。随後黑暗中槍響的光亮亮起,一個半環繞鏡頭,身邊的人都開始倒下。

...

...

...

不得不說,這一段真的太帥了!!!

磅礴大雨,頂光,黑衣服,這樣的配置可以說相當經典,不僅僅在這部電影中,還有《黑客帝國》《一代宗師》都是這樣的元素搭配

如果看完《毀滅之路》的話,可以再去看看《新蝙蝠俠》,就會發現,《毀滅之路》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當然,肯定不是抄襲,這隻是證明了這種風格的适用性,而不可置疑的是,《毀滅之路》是使用的非常好的一部影片。

而宏觀整部電影,這種突出鏡頭畫面與攝影風格的片子,都是犧牲了一定的觀感與節奏,如《新蝙蝠俠》也好,都是在塑造着一種陰郁的氛圍感,好似破敗的哥譚,也像《毀滅之路》中暗流湧動的社會環境與随時到來的危險。但又好像在抒情,表達着人物内心的複雜。這種脫離商業類型片的創作方式也讓這部電影增添了一副令人拍手稱絕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