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取的标題好無聊啊orz
看這部電影之前,沒想到會被如此驚豔到,驚豔我的不是劇情,而是畫面。以至于想好好寫一寫關于這部電影畫面的點滴。
畫,書,電影。在看電影之前,也知道了電影是經過書籍的改編之後制作而成,我沒有想到電影會在視覺表達上(也就是呈現的畫面上)會更接近于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個本體,呈現出了一種藝術的高度一緻性!
本來看這部電影的初衷也就是想補完斯嘉麗約翰遜的所有電影,但是在看完之後,由于之前對于純藝的學習,才發現這部電影不單單是一部電影這麼簡單。
它融合了維米爾自己的繪畫風格來拍出的電影,與其說是根據這幅畫的同名改編電影,不如說是拍了一部電影,來緻敬維米爾的繪畫。
這部電影在畫面這個維度上,和畫作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互文,這個互文體現在打光與色彩上,而正是這兩點驚豔了我,也讓我感覺值得花時間為這部電影寫一篇文。
不過,聊這部電影之前,還是要先說說維米爾與荷蘭小畫派。說完後,講述電影的特點就簡單多了。
1609年,尼德蘭革命過後,荷蘭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成為歐洲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國。相比于封建專制的統治來說,文藝活動的受衆開始在大衆之中廣為流傳,于是繪畫也成為了大衆娛樂的藝術形式,很多市民也開始自己學習并創作。
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體現,葛麗葉的父親第一句話就是“你看着我畫出來的。”直截了當的表明了那個年代已經開始呈現繪畫的空前繁榮。
與此同時,繪畫的題材和技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禁,很多畫家就開始擺脫宗教與貴族的題材,開始畫現實生活和市民。
這就是“荷蘭小畫派”,我們的科林·費斯飾演的維米爾,就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
談維米爾的話,為了與後文的電影特點相呼應,就不洋洋灑灑的描述這個藝術家的生平,主要寫一下有關他與他的畫作的重點内容。
首先,如電影所展示的,維米爾的家庭其實比較貧窮,但是電影展示的主要是中後期,其實前期,維米爾的家庭并不算貧窮,維米爾本身就出生在一個中産家庭,家庭主要就是賣畫為生,之後維米爾還做過繪畫公會的會長,可以說還是有一定名氣的。
但是家裡11個孩子,讓家庭的運轉實在運轉不過來,所以就要賣畫為生。
關于維米爾的畫,影片也有交代很多,比如他畫一幅畫就要兩三年這種情況。這個情況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關于維米爾的畫,主要有三點要說,第一是取材,第二是光影,第三是色彩。
取材的話,維米爾大部分的畫為風俗畫,他描繪了許多殷實的家庭婦女或者他們家的女仆,他想用這種繪畫的方式去表明一種安甯的生活狀态,這也是他自己内心期望的。
不過,另一方面,維米爾其實在後期家庭貧困的情況下,也幫當地的貴族畫過不少畫像,所以他的部分畫作也是迫于生計,為了取悅甲方而作(這個在電影中也有體現)
但是維米爾畫作的重點,還是在光線:
維米爾關于光線技巧的運用,有兩點可以說明,第一是維米爾算是倫勃朗的弟子的弟子,所以維米爾對于光線的把控就和他的老師父一樣,非常注重。而且他對光的把握主要在于高光的營造,這一點也和他自己本身喜歡在窗前創作有一定的原因。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就是葛麗葉擦拭窗戶的時候,去詢問了女主人。這是因為維米爾在布置畫室的時候,對透光進行了調整,确保光線自然。
再者,維米爾的繪畫作品中的光線主要以偏直光為主,再加上高光的部分,也可以得出,維米爾的畫作是有很明顯的光影之分,光影的對比強烈,加重了觀衆心中的自然感,同時,明亮的陽光照射,可以尋求到一種甯靜感與舒适,所以之後的評論家往往以“舒适,平靜”來形容他的畫作。
這裡要提到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維米爾的暗箱技術,這個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懸案,就是維米爾作畫的時候到底有沒有用暗箱技術。在一本叫作《維米爾的暗箱:揭示傑作背後的真相》的書中,書中從空間,光學,美術甚至人體都做了或多或少的論證。再加上列文虎克和維米爾又是同一年出生的好友,所以個人是比較傾向于維米爾作畫是用了暗箱技術的。
那麼這個暗箱技術在電影中也有提到,這個主要是幫維米爾确定光線的強弱,角度以及構圖上的美感,甚至顔色的飽和度,維米爾也有用暗箱幫忙。
所以,維米爾的畫作非常真實,就好像是“人走進了畫裡一樣”
最後呢,說說維米爾畫作的色彩。
色彩方面,維米爾很喜歡用對比度較強的顔色,很多地方說維米爾用黃色、藍色、灰色三色作為畫面的主要色彩。這個說法并不準确,隻能說黃,藍是出現最多的兩個顔色:比如這部電影的主角《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是黃藍為主。
應該說維米爾是喜歡用三色配色+間隔配色的方式作畫,這個配色在維米爾的畫中體現的有紅+藍、黃+藍、黃+綠等等,再配上白色或者灰色達到一種中和作用。
這種對比色+白色或灰色中和,讓一幅畫面有着視覺重點,同時也不突兀。
值得注意的是,維米爾很注重色彩的飽和度,飽和度很高的色彩在畫面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吸睛作用,同時也能凸顯衣物,人物的形狀,于是,後來的評論家也給維米爾的畫作給予了“優雅,端莊”的特點。
而關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是主要用到了黃+藍作為對比色,突出視覺主體之外,也用黑色進行了中和。除了上面幾點說過的特點之外,這幅畫有一個特别厲害的地方,就是那顆“珍珠耳環”
觀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那顆珍珠耳環,是不是整個畫面都黯淡了許多,而那顆珍珠耳環的光線明亮,白色飽和度高,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整幅畫的平衡,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同時這幅畫也保留了維米爾“莊重,優雅,平靜,安甯”的特點
以下幾幅畫都是在電影中出現過的畫作。
講完了維米爾,那麼就很好理解電影與畫作的一緻性了。
這種高度一緻主要體現在電影的打光與色彩上,這與維米爾的光線與色彩特點是高度吻合的。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每一幀都像油畫,這也是色彩與光線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先說色彩方面。
這部電影有着驚人的兩種強對比的色調的切換(冷暖色調的突然變換)。配合之前提到的維米爾的畫作色彩特點,就是黃色與藍色的突然變換。
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到,電影從道具的設置,光線的冷暖,以及後期濾鏡的處理上,都處理成了黃色和藍色為主的色調:
甚至這個地方還直接從黃色變為了藍色,這個剪輯上的硬切顯得很突兀,但是配合維米爾的畫作特點,也就知道了緣由。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場景是比較自然的畫面色調,但是我們也可以從道具的色彩設置上找到一些導演的端倪,比如在這個畫面下,藍色和黃色依然是占據着主視覺并且可見的。
在這些畫面中,人物全部是自然色調,但是畫面卻因為道具的布置,導緻畫面仍然以黃、藍為主。
所以,這真的是一部極具匠心的作品。
另外我再說一下,除了這一段以外,還有一個非常精心且富有創造力的設置就是女主,其實導演也給了女主一個代表色。
就是她頭上女傭一直戴着的白色。
這個白色是一種純白,一種不可被玷污的白,這也與葛麗葉的性格相接近。在貴族第一次在她面前講一些所謂“豐滿”的話語時,她害羞的别過頭,這就是少女純潔的體現。
這個純潔也在之後被打破。在後面一連貫的劇情中。貴族想侵犯她未果(身體的侵犯未果),家裡老人給她珍珠耳環(象征着地位的直接侵犯),打耳洞(精神的侵犯),後面去找屠夫的兒子(身體的侵犯),作為女傭被開除(生存的剝削)
這一連貫的侵犯,讓這個純潔的少女敢于在最後狠下心直視維米爾的妻子,也離開了這個地方。
第二,光線的運用:
這個可以說是全片最巧妙的地方,算是導演玩了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技巧。
前面提到了,維米爾的畫作以真實為主,加上光線的特點是高光,直光,硬光。體現這些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保證陰影明顯的情況下達到光線明亮的效果。
于是,就用到了局部過曝+後期處理調整暗部細節的方式。
至于為什麼要過曝,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突出光線的明亮,達到拍中近景人物依然有高光,自然光的照射,這是符合維米爾畫作特點的。
二是在後期處理暗部細節之後,畫面會更加具有對比感,達到一種宛如繪畫般的古典美,這是因為此處的過曝更像繪畫中的白色。
比如以下畫面都是光線過曝的畫面。
除此之外,電影在拍攝人物的時候,就很符合了維米爾的作畫特點,高光,人物面部受光後達到與陰影的對比。
比如以下畫面。
如此看來,這部電影是不是真的就是在緻敬着偉大的畫家維米爾呢?
另外再說一點,很多構圖都伴随着畫作,賦予畫作以符号隐喻,暗示人物處境與形象。
色彩與光影雖然看似是一部電影次重要的技術,但是往往導演會将許多精力放在這些設置上。這部電影最驚豔我的也就是色彩與光影的搭配,這也證明導演在拍攝之前有仔細的觀摩過維米爾的作品,從畫中提煉特點,從而升華電影作品。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綜合藝術,現在許多電影也在尋求着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而注重光影色彩這樣的技巧,也無疑是将某些想要傳達的理念刻進了這部電影的骨子裡。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是這樣的一個出奇招的藝術品,值得被欣賞,也值得被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