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聽女孩》是一部工整的電影,故事情節振奮人心,人物性格個個鮮明,演員演技全部在線。這是一部無害的電影,你幾乎可以把它推薦給任何人,朋友、老師、同事乃至你的家人。但是這部電影的情節設定過于軟弱,它為了得到一個HAPPY ENDING,幾乎削弱了所有的批判與辛辣。
  其一,天賦+慈父+良師+益友=必然的成功。女主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隻是不太會運氣丹田與變換聲線;父親脾氣火爆卻從不家暴,對待女兒甚是體貼溫柔;男友帥氣真誠,從不看輕女主漁民家庭,階級意識淡薄,反而向往女主家夫妻和諧的一家四口;音樂老師一雙慧眼,幫女主創造交友及升學條件,其間多次課外補課,沒收一分錢。我想,有這樣的配置和天分,女主能不成功嗎?萬事俱備了啊,親!
  其二,作為一部家庭青春片,女主的原生家庭其實沒有任何問題。首先,父母雖聾,卻相當樂觀,他們可以自食其力,雖然多年不入社群,但在實有需要時就能突然改變性格積極融入群體——這一巨大轉變是如何做到的,影片幾乎無力闡釋。其次,哥哥雖聾,卻正義爆棚,時刻想着妹妹不該被家庭剝削,這種處處為他人考慮的性格和極強的同理心究竟是如何造就呢,影片同樣沒有回答。最後,影片中的壞人都很蔫,壞得不突出不徹底。漁民委會員卻很剛,上頭來加稅,一群人自行組織初級社、自産自銷家庭聯産,瞬間解決了經濟學問題,可謂群衆的智慧、民間奇迹。駐船女監督員袖手旁觀讓警察上船,後來卻也隻是罰罰款,沒再繼續使絆使壞,難道是她良心發現了?校園裡的壞姐妹處處為難嘲諷女主,卻隻是過過口舌之快,霸淩程度離《魔女嘉莉》和當今校園現實尚有千裡之遠。總之,影片把所有苛捐雜稅與校園政治等敏感議題都淡化了。女主周邊幾乎都是些心直口快的好人,政府監督官員與音樂考官可謂“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沒有向其發難,這些細節導緻了這部影片的最大瑕疵——缺乏社會批判力度。
  其三,作為一部成長片,女主本身一開始就已心智成熟、無需蛻變。在《伯德小姐》中,女主的叛逆要明顯得多。而這部影片中,女主沒有明顯的青春煩惱,性格良好,與有殘疾的父母相處得不錯,家庭環境和諧,其心理健康情況已高于其男友所代表的城市中産家庭,竟反而成為了男友所神往的美滿家庭樣闆。其實光是其家庭和諧這一項設定,就已經暗暗為女主的自我發展鋪平了道路,她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施展才能,因為在這種劇本設定下父母遲早都能心領神會她們的女兒是個天才、進而全力支持她上大學。影片中的女主才高貌好,在班裡也有閨蜜,下學還有男友陪着二人遊泳,回家更有勸她趕緊離家去上大學的哥哥,真可謂蜜罐中的溫室花朵了。而且女主自身性格也比較開朗,敢于創造機會和男友同班學習,主動帶男友去懸崖跳水,一開始害羞不敢當衆唱歌後來也能迅速轉變奪得全場焦點。應該說,這些成熟的性格品質發生在一個未成年女孩身上是十分罕見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其實會囿于原生家庭的種種弊端,長久無法釋懷,也很難擁有優質的友情愛情。或許那才是更多健聽女孩的生活常态。
  我總體上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但它卻不如《跳出我天地》《伯德小姐》《伴我同行》《超脫》《非典型少年》真實,這有可能是因為它太想做出一部标準的青春勵志電影,因而忽視了那些問題兒童身上難以革除的陰影與其背後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實際上我們更想看到的是,一個不幸青少年如何面對不太理想的家庭環境與校園條件時應有的彷徨與無奈、痛苦與堅持。我們更想知道的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其家庭及校園氛圍時,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以适應社會現實。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天賦異禀、擁有才華,作為一個殘障家庭中的普通孩子,沒有耀眼才能與貼心父母時又應該如何自我接納并最終實現自身價值?是的,比起一個本就健康的家庭,我們更急切地想要知道那些“患病”家庭應該如何自我療傷、甚至帶病生活。
  是的,現實中我們很可能隻是一名普通漁夫的普通女兒,我們不會唱歌、長相平平、學業一般、交友寥落、家道困難,甚至我們自己也時常自我懷疑、日夜焦慮,我們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遠超影片中的初始設定,這時的我們又該如何自我救贖、自我肯定?我想,這就是生活與電影的距離與不同,在電影中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或明或暗的結局,而在生活中陪伴我們的很有可能就隻是茫茫未來、漫漫長夜,那我們也就隻能在校園書本中盡可能地求知、在社交中盡可能地合群、在父母前盡可能地和順、在朋友前小心地維系情誼。是的,這才是我們關閉電影、合上屏幕後所要面臨的現實世界。不過好在,我們知道人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來使這個現實世界變得圓潤完滿起來。我們堅信當有一日,在博覽群書、廣聞群聲、遍閱群影後,在曆經風浪坎坷之後,我們的精神盔甲會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會從并不完美的生活中處處讀出詩意與永恒。我們會擁有一雙智慧的耳朵,它能聽懂這世上所有的善與美好,到那時,我們都已是最強大的健聽女孩。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琦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