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在前面的碎絮語:
多搶的一張票300砸手裡了…沒想到這是場冷門的電影。
北影節壓軸落幕場,有生之年系列+1,早上10:00到晚上8:05-中間隻有半小時休息,比原本票上的19:26晚了足足四十分鐘。正如片名,觀影本身也如同一場浩劫。這是我迄今為止看過最長的電影-而且是一次完整看完的。此前可能最多隻看過大象這樣四個小時的,此後也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有能力再堅持看一部更長的電影了。
ps.566min版本,不算廣告和半小時的中間休息。
2打分:B+8.2?
ps.紀錄片怎麼打分,根據觀感的深刻程度?依據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藝術性?還是抛開視聽語言隻看其對真實的還原度?抑或是抛開作品本身談社會價值?
3總評:
我不能說這部電影是否過譽,但的确和想象中的震撼鴻篇巨制不同。本以為是戰争和苦難場面的第一手材料,結果是二手采訪的間接證據,來自多方面多視角的碎片拼湊而成。各個訪談穿插着安排-但沒看出明顯的邏輯,沒有直接的強烈的沖擊力和吸引力。
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認真努力和誠懇,但我們隻能看到冰冷的廢墟和灰燼-這是沒有經過渲染和整合的曆史的遺迹,哪怕記憶也是被深埋的。因此必須要發揮想象力,從殘骸中尋找爆破時刻的力量。
浩劫是多重的不可能的電影。首先,嘗試還原真實曆史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其次,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無法忍受真實的曆史體驗,哪怕隻是它凝結後的一點碎片。死亡者緘默、死去的曆史也緘默,隻能通過幸存者和鮮活的記憶來重構。過去的事情已經稀釋模糊,宏大的戰争已經成為被歪曲的零落的碎片。尤其是在和平時代拍戰争,被侵犯者拍侵犯者,以至于語言、國家、民族、身份、勢力都是阻礙。除此之外,拍攝本身也是具有強暴和侵略性的。真實總是隐匿的,為了獲得真的就要借助假的手段。要有多大的勇氣、毅力和智慧去揭露創傷和趨近真相。印象最深的是采訪那個納粹黨-如今是酗酒者,“你還能通過紀錄片改變什麼嗎?我身後是幾百個死者”-這是一部為死者而拍的電影。
想到赫爾佐格五年拍的《陸上行舟》-片如其名,拍攝過程和内容一樣艱辛苦澀,可敬而不可愛,吃力不讨巧。但必須要這部電影的偉大和分量,誰能對這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無動于衷呢?不禁發問是什麼支撐着13年如一日的工作。在此之前,我也希望一無所有地拍下镌刻着痛苦的紀錄片,但此後可能會有所疑慮了。獲許我也要對這段曆史寫下些什麼,不是把它作為材料使用,相反是承擔着那份重量的使命。什麼是知識、什麼是真實?
ps.雖然彙集了衆多采訪,主題、形式、範圍均博大寬廣,但聚焦于隔離區的毒害。所以采訪都是匿名的。
我在想,如果保留本片紀錄片和公路的性質,壓縮改編成阿巴斯的《十段生命的律動》或《櫻桃的滋味》、《生生長流》是否也是一種選擇呢?
4觀感:
前期很難真正共情,隻感覺平鋪直述,還沒有觸目驚心的感覺。不過時長保證了你大可以不用每秒鐘都緊跟着,也不用擔心落下了什麼,你有選擇的餘地,隻需等待某個時刻的來臨。但前半部分完全不煩,很快就可以沉浸進去,甚至一度引人入勝。由于久坐,後半場有點困乏了,但隻打了個盹,開始刷手機分神。中間不斷有人出入,看完後鼓掌也稀稀拉拉,長籲一口氣。
但如果不在電影院,如果不是花六百買了兩張票,我一個星期可能也看不下來這樣的電影,即便如此也是被灌着看完的。抛開影片内容價值不談,這樣的觀影旅程已經是對我身體和心理承受阈值的考驗了-不妨試做一次試煉,尤其是對精神的試煉-耐受力不亞于跑一場半馬。能夠抛下現實問題用一天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這樣一部嚴肅的作品,所有觀衆都是值得尊敬的。
ps.在此之前,我都認為觀影是身心相對輕松的體驗。昨日看了本片的紀錄片,相比之下枯燥程度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更被導演的信念所打動。
5内容:
本片的細節内容太過龐雜,而真正有印象的卻寥寥無幾。挑幾個記錄:
原始的死亡流水線。波蘭人對德國和猶太的複雜态度,但大多懷念猶太人。由于死亡恐懼,女人們大小便失禁。男人和妻子孩子至死不敢相認。告訴人們将死的真相隻會有弊無利,在謊言中死去或許更好。一個黑色幽默:送往毒氣室和焚燒場的列車需要猶太人付賬,10歲下半價,4歲下免票,隻有守衛買返程票。從選擇赴死到活着記述。各國人的援助。捷尼亞科夫的日記。集中營副局長-一個罪人的内心掙紮和辯護,幾十年後面對控訴的惶恐。導演像德勒茲。
25.4.27北影節落幕收官場,lastday硬核王炸,于天幕新彩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