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都是偏文藝向的電影,文藝向的電影一般來說是注重個人表達的,所以在理解上是門檻稍高的,其實我最想吐槽的是,時間實在太長了,動辄3個小時,對于我而言,确實有點煩躁。所以看了這一部懸疑向的電影。

這部電影總的來說,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十分明顯的影片,優點在于,故事性很強,這也是其IP改編的結果,有了小說故事作為基礎,電影的深度有了保障,缺點在于,故事的後半部分強行洗白人物,導緻故事節奏被拖慢,部分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

我準備再把原著看一下,很多由IP改編的電影,其實都有一個相似的困境,就是如何将紙面上的文字轉化成影視語言,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為了一個目的,去強行往前推原因,導緻人物的行為邏輯非常強硬,當然我現在還沒有把原著看完,所以還不太好說這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在觀影的過程中總有一種十分别扭的感覺,比如在故事的結局的時候,後面有第四個人跳出來,意思是當年的滅門慘案都是他做的,主角團的幾人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而強行把這個雷頂了,相當于當年辛小豐見色起意确實強奸了一個女人,但是這個女人是在被強暴的過程中突發心髒病死掉的,其他人則是第四人殺掉的。這中間就存在了bug,在場的其他兩人楊自道和陳比覺在現場是在打醬油,眼睜睜看着第四人将女人的家人都殺害。在事後,辛小豐和楊自道和陳比覺三人良心發現,把真正的兇手殺掉,然後幾人怕孩子死掉,收養了女人的小孩。

且不說當年的案件如果是激情殺人,何以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讓四人逍遙法外,這個事情本身就存在極大的bug,更不用說,主角團的三人最終都紛紛主動赴死,就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這個邏輯太過牽強。

所以這種bug讓我的觀影體驗大打折扣。然後女主王珞丹飾演的單純妹妹,實在讓我太過出戲,她仿佛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偶像劇女主,亂入了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從氣質上,就有點格格不入,而且單純妹妹還是個戀愛腦,愛上了一個不愛她的人,她上趕着要用自己的身體證明楊自道的性取向,甚至在發覺楊自道是個殺人犯之後,還想隐瞞這個事情。拜托,他不是什麼交通肇事之類的犯罪,當然前者也是很嚴重的犯罪,但是楊自道有可能是個殺人犯,還是那種強奸殺人滅門案,普通人知道事情的真相,正常邏輯應該是後怕吧,不至于一點心理鬥争都沒有吧。

反正這個單純妹妹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的,在翻過哥哥伊谷春的資料,确認楊自道很有可能是某種滅門案的兇手後,隔天就提着一個大包來找楊自道,要一直等着楊自道,對于這種戀愛腦上頭的角色,我是真一點好感都沒有,不管在人物本身的設定上,人物行動線的合理性,還是演員本身對角色的演繹,我都覺得格外的出戲。

接下來的影評,我到時候看了書之後,再來補充。

把書補完了,覺得書和影視都各有優點和缺點。

書在人物塑造上其實是更有優勢的,基本上出現的人物都有一個完整的前因後果,包括辛小豐樓上的房東也有了一個比較讓人确信的前史,在電影中,我就非常奇怪房東莫名其妙地為什麼對他們進行監聽,原來小說中一直存在一條隐藏的線,這個房東也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人,他的家人都在一場大火中去世,房東當時正好出去遛狗,回來時才知道家人們身處火場中。而房東被人非議的一點則是,他回到家裡樓下時,當時火勢還沒有擴大,他是有時間去樓上救下家人的,但是他并沒有沖入火場中,在事後,他便拿着家人的巨額保險的賠償款,避世而居。書中并沒有交代,他對家人的離世到底是怎麼的态度,就是沒有點明,他到底是出于何種心理沒有上樓,但是其實書中,也有對他的批判,他一直偷窺着這樓下辛小豐這幾個人,其實是一種對自己心中的惡的一種淡化,他企圖證明,這世上的惡人多的是,或者說人人的内心都是有惡的,以此緩解他内心的愧疚。

看了小說,覺得電影沒有将這條隐藏的線交代得更加清楚,我自己是覺得還是比較可惜的,因為這條線原本是小說比較重要的一條線,辛小豐和楊自道、陳比覺最終的落網也是房東一手促成。而電影中的處理則是比較虎頭虎尾,電影并給予點名房東的竊聽行為後面的動機,後面這條線的結束也結束得十分突然,段奕宏飾演的伊谷春無意中闖進辛小豐中,然後發現了他家中被人安裝了竊聽裝置,于是他順水摸舟找到了房東的竊聽秘密,然後私自破壞了竊聽設備,最讓我覺得費解的是,伊谷春通過房東的筆記,得知了辛小豐的犯罪事實,但是他後面卻這樣輕而易舉地放過了辛小豐,甚至直接把竊聽的事情告訴了辛小豐,直接賣掉了房東。試想想,一個警察直接把證人的身份賣掉了,這事情也太恐怖了吧。這一點,我覺得是電影改編的一個敗筆。

而小說中,楊自道和伊谷夏之間的愛情線也是更加完整,所以其實看下來,并沒有電影中的那種别扭感,也許也是電影改編的難度,因為電影的長度有限,其實是壓縮了兩人之間的感情線,所以才犧牲了一部分的合理性。不過我也很理解這條線的改編難度,因為在小說中這條線本身的展開,就有點過于羅曼蒂克,有點過于言情的味道,和主線的現實感有點格格不入。富家千金和的哥的愛情故事,這本身就有點過于懸浮,且富家千金的哥哥還是追捕的哥的警察,這感情糾葛直接趕得上8點檔的狗血大劇了。雖然小說中,一直試圖渲染伊谷夏的聰明,但是這也掩飾不了她戀愛腦的實質,最後沖進死刑執行室,喂楊自道吃薄荷糖,追問他是否愛她,這種言情感簡直拉滿,讓我真心不太舒服。

之前,我就很奇怪,伊谷夏為什麼一開始就喊楊自道老頭,就怎麼說,這個稱呼本身就不太禮貌,後面看了電影才知道,楊自道這個角色有一個很重要的外表特征,就是少年白頭,但是電影也不知道出于什麼原因,放棄了這個設定,但是在台詞上又沒有做出相應的調節,所以才有了這種違和感。而我最想吐槽的是一個點,就是楊自道的選角,小說中伊谷夏形容楊自道是白頭發的基努裡維斯,這麼一想伊谷夏愛上楊自道,我還是能勉強接受的,但是電影中的楊自道是郭濤飾演,這讓我真的覺得差距有點太大了。

總的來說,就是這條線本來基礎就不太好,所以電影改編出來也出不了彩,何況從男女演員的選角都有點差強人意,演技上的加持也非常有限,所以其實這條線我覺得是真不太好看。

而小說中,我覺得比較出彩的反而是陳比覺這條線,陳比覺是一個天文愛好者,住在魚排上,本來可以擁有大好未來,卻在無意中被牽扯進一場滅門案。這種反差其實還蠻有意思的,他和雇主海珠的一夜情的相關情節,不像楊自道感情線的偶像感,這條感情線是有生活質感在裡面的,是底層人的相互慰藉,有一種生活的真實感。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優缺點都十分明顯,不過在節奏上還是比較突出,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