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從13歲起,谷愛淩就已經明确認識到:“滑雪是我現在喜歡做的一項運動,但它并不是我的職業,我長大以後還要幹好多不同的事業。我的整個生活不是圍繞着滑雪而運行的,但滑雪是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天才如不到19歲的谷愛淩,可以在滑雪、時尚事業、物理和文學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進行自由選擇和探索,中國傳承千年的“有教無類”的厚重教育理想在她身上仿佛立刻顯得輕盈了起來。“鄰居家的孩子人人愛,自己家的孩子像棵草”,相信大多數的中國家長看到谷愛淩的成功後會在心中産生無限歆羨和一絲酸楚,而大多數的中國孩子也隻會邊握緊雙錘邊在心中暗暗叫道:看呐,别人家的父母!
谷愛淩的成功背後必然有其家庭因素、個人努力與天賦、機遇與選擇等等諸多因素的加持,從各個維度來說,她的成功也都是不可複制和簡單搬運的。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和她相同水平的天才、毅力、心智和家庭環境。2022冬奧閉幕之後的大多數運動員也必須慎之又慎地規劃自己的人生軌迹,乃至徹底告别雪場。而甚至整個冬奧賽事也将迅速退出人們的視野,變成視頻收藏夾中的一條記錄和多年之後人們偶然提起的一段模糊記憶。那麼,谷愛淩的成功究竟有何意義呢?
第一,就谷愛淩和其家人而言,2022年的金牌已然成為了他們今後人生曆程中一塊堅實的墊腳石。有了這次成功,他們将更加自信地面對今後的挑戰,挫折也不氣餒、痛苦也猶能堅持。這就是成功的意義:成功永遠隻會讓人更加豪邁地看待這人世間的邊邊角角,面對社會真相和一地雞毛,會更有底氣、富于希望去改變它,而不是在唾罵中放棄。
第二,對于中國隊乃至整個中國來說,多了谷愛淩的金牌,中國守住了金牌榜的前三甲,世界也再一次意識到:中國不僅能夠在亦情環境下再次舉辦世界級體育賽事,還可以盡攬人才、取得佳績,人民的笑聲中仿佛有了更多滿滿的自信。制度與道路的大國自信與風采,無疑是這一賽事背後最為精彩也最為隐晦的時代注腳。
第三,正如範偉的名言所說:21世紀,最缺的還是人才。從谷愛淩國籍身份的改變、結構生物學家顔甯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到華裔導演趙亭獲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其背後所折射出的高端人才流失與大國競争問題已日趨白熱化。音樂家終究還是有國界的,中國文化終究應該如何實現人大工作報告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難題恐怕是将來在海外再多建幾所孔子學院、在中學課本中再多放幾篇文言文所無力回答和解決的。從梁啟超、錢玄同、王力到南懷瑾,在21世紀大師奇缺的時代背景下,誰來“繼往世之絕學”呢?
現在,谷愛淩已經拿了世界冠軍,她所鐘愛的時尚事業、物理學和文學,這三個領域的世界标準和國際标尺無一不在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對于一個更擅長說英語的中國冠軍,我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中國元素來吸引她在四年斯坦福大學後繼續紮根這片紅色國度呢?
谷愛淩的成功所造成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又仿佛沒有那麼大,她也很有可能成為我們手機屏幕中輕輕上滑而一閃而過的流星。待到明天,朝陽升起,不停轉換的紅綠燈将會代替霓虹繼續成為這龐大城市的招牌,西裝革履的人群依然會像蟻群一樣流過人行橫道,繼而分散至每一家工廠、公司和機關單位。在時鐘複刻的996模式中,一劑愛淩牌雞血的熱度與興奮,終究也會變得一掃而空、無影無蹤。冬奧四年一屆,人生百年過隙,每一屆奧運都将見證一大批冠軍的榮耀,而每一屆奧運結束之後又會是更為廣大人群的落寞與集體沉寂。是的,直到這篇文章快要結束的時刻,我還沒有提起那位“盲山”母親,我還沒有提起更多隐于網絡之後的作家、詩人、導演、記者對這件事的一緻忽視和集體沉默,我還沒有提起那歡歌背後的隐憂、時代主題下的創痛。是的,也許成為下一個谷愛淩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平庸此生、荒蕪一世也無可無不可,但在生活中做一個真實、善良、明辨是非、懂得為他人仗義執言、洞察人性之後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這一切難道不都比那短暫的成功要更重要、也有更有意義得多嗎?
正如谷愛淩戴上金牌接受喝彩祝福、繼而離開賽場之後,會有工作人員為她清理賽場上凍結成塊的污泥殘雪一樣,那些掃雪清理工和每一個生活在中國并為着生活愁苦而又掙紮奮鬥的普通人一道,同樣值得我們去關心、關注。
當我在談論谷愛淩時,我該談些什麼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邯鄲案是否打臉了《周處除三害》?
表面上看,邯鄲案和《周處除三害》有着不少共同關鍵詞:基層社會,暴力兇殺,個人恩怨。但仔細看來,兩者間卻是迥異大于微同。 邯鄲案在收獲大量流量關注後,輿論壓倒了一切。刑法學教授、著名女歌手輪番出場,之後副國級領導也在基層調研過程 ...
“去驚悚”女性版《閃靈》
《墜落的審判》是一部優秀作品,在它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杯酒人生》《禁閉島》《恐怖遊輪》《愛在午夜降臨時》《革命之路》《安妮霍爾》等電影的影子。但我覺得有一部電影,和它最像而且它也沒能超越,那就是《閃靈》。 《閃靈》的故事發生在 ...
成住壞空
37歲。“一個可怕的年紀,”凱洛夫伏在桌前,一邊發呆一邊思忖着。 這是一個尴尬的年齡,向上已遠離了青春的芬芳,向下也還遠遠探不到老年的邊界。這個階段的迷茫是如此真實,年齡焦慮像一拳拳沉重的擊打,從虛空中來,席卷一番,又消遁于無 ...
對于中國式的父母來說,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僅是兒女在畢業後的首要目标,甚至也是最高要求。公務員、事業編、教師、醫生……有了這些标簽,丈母娘必然“龍顔大喜”高看你一眼。 雖然體制内安穩,但每年都有人在盤算着如何“逃離體制”。 “有份 ...
在《瑞克和莫蒂》中,瑞克曾對莫蒂說,“别擔心,不管環境變得有多麼糟,最終你都會适應一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曾想當過科學家,隻不過大多數人在發現自己沒有相應的天賦時,選擇對自己說,“你看,當不了科學家也沒什麼嘛,我照樣可以去做别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