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越号慘案發生已經十年有餘,我們為什麼依然無法告别?對于這個疑問,入圍了2025年第三十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廣角鏡紀錄片競賽單元的紀錄片《接力賽》給出了一個答案:我們仍在讨論世越号,是因為創傷從未結束,它如同一場殘酷的“接力”,在一代人又一代人、一樁曆史又一樁曆史之間無聲傳遞,并帶着微薄的希望,探尋一種療愈的可能。
《接力賽》聚焦于世越号慘案幸存者金東洙一家十餘年來的精神跋涉之旅。影片從金東洙晨跑前的準備開始。換上速幹衣,細緻地綁好鞋帶,天色将明時,他已洗漱完畢收拾齊整,投入了尚未蘇醒的街道。這位生活在濟州島的孤獨跑者更為人知曉的形象,是在世越号海難中官方救援力量尚未到來時,放棄優先逃生的機會、奮勇投入救援的“藍褲英雄”。2018年1月,他因在世越号慘案中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救援,被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授予大韓民國第三等國民勳章冬柏章。
在大衆的“英雄叙事”之外,金東洙更是一個肉身雖然存活、精神卻早已罹難的受害者。對于金東洙而言,十年前的海難從未真正過去,創傷的後遺症依然纏繞着他每一天的生活。影片冷峻地呈現了創傷的日常,并未刻意煽情。然而,正是這種克制,令人想起韓江在小說《永不告别》中的诘問:“死亡怎麼會如此生動?”在此刻,這部以“4·3濟州島大屠殺”為主題的小說,與影片中呈現的生活現場形成了共振。
雖然在海難發生時拯救了将近二十名學生的生命,但金東洙對災難降臨那天救援行動的最後五分鐘毫無記憶。2015年11月舉行的首場世越号慘案聽證會上,金東洙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年七個月以來他持續自殘的累累傷痕——唯有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他才能确認自己的存在。時至今日,金東洙仍會在每天跑步時駐足,凝望那片吞噬了數百個生命的大海,仿佛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回應。
每當金東洙嘗試将自己的創傷向外訴說時,都會得到類似的回答:“好歹你幸存下來了,還救了那麼多人呢。”這句話如同一道冰冷的枷鎖,封住了金東洙獲得理解與撫慰的通道。在這樣的曆史傷痛面前,公衆似乎更需要一個撫慰集體傷疤的英雄符号,而無法面對一個會恐懼、會崩潰、需要訴說與傾聽的破碎個體。這種态度無疑是對金東洙的二次傷害:“英雄”的标簽,本質是一套消音裝置。它将民衆本該指向國家失責的控訴,置換為對個人行動的贊頌,最終服務于一個更隐蔽的目的——将系統性悲劇包裝成個人英雄史詩,從而引導社會情緒走向感恩,而非問責。
這正是影片錨定“創傷”這一角度的原因:從個體的角度出發,金東洙的創傷需要被确證與釋放;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這種暗渡陳倉的意義消解需要被點破,世越号的當下意義才能被正确地诠釋與承繼。
這場海難帶來的創痛絕不僅僅作用于金東洙本人身上,更通過他,沉重地傳遞給了他的家人。
作為濟州島原住民,金東洙的妻子金亨淑的父親是1948年“4·3濟州島大屠殺”中最早被殺害的受害者之一。由此,世越号慘案勾連起另一樁更深遠的曆史創痛。影片中兩度出現大屠殺的問責與紀念活動,金亨淑在紀念碑前崩潰地哭号:“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親就去世了。我常暗自埋怨為何我的父親不是戰争英烈,不然我就可以享受烈士遺屬的福利。直到我知道了真相後,我隻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在此終結。”
世越号慘案發生後,金東洙罹患嚴重的PTSD,發作時無法離開妻子超過一公裡;父親的遇難則始終如底色般貫穿着金亨淑的數十年來的人生。這個家庭,是一個微縮的戰場。金亨淑站在戰場的中心,她不僅要承受丈夫源自當代慘案的創傷,更要守護父親所代表的被湮沒的曆史真相。她的崩潰,控訴的不僅是親人遭受折磨的痛苦,更是曆史被刻意遺忘、正義持續缺席的雙重暴力。
1948年的四月與2014年的四月,從“4·3大屠殺”到世越号慘案,創痛形成回環相互連接,海面的波濤卷起無盡的血淚,穿過語境與國界發出無聲的呐喊,震蕩着每一個當事人與旁觀者的良知。這種回環并非偶然,而是韓國現代史上“國家暴力”與“政府失能”模式的可悲複現。1948年的四月,國家機器是直接的加害者;2014年的四月,國家則是“黃金救援時間内毫無作為”的冷漠旁觀者——這種一以貫之的、國家對個體生命的系統性漠視,正是我們聲讨世越号悲劇的核心所在。
面對如此創傷,療愈是可能的嗎?或許永不。但《接力賽》記錄了人們如何嘗試。
金東洙的嘗試是沉默地奔跑。影片中,他從未停止奔跑:跑過與妻子共同守護的思連伊林蔭道,跑過四月裡櫻花盛開的濟州大學,跑過通往海難發生地的濟州碼頭。這一奔跑,是整部電影最悲壯的隐喻。對于金東洙而言,“奔跑”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抵抗,是一次借由肉身反哺精神的救贖,更是一場明知徒勞無功、卻依然要進行的招魂儀式。他以此向前移動的身體,對抗着那段永遠停滞的心理時間。
妻子金亨淑的嘗試溫柔且細密無聲。在金東洙飽受記憶創痛之苦并不斷自殘時,她選擇在身邊默默照顧。而當去年兩個女兒先後罹患癌症時,金亨淑也以堅韌的精神與悉心的照料面對這一新的家庭危機,用沉默的擔當将絕望轉化為守護的力量。
大女兒金藝琳的嘗試,則是承繼父親的意志,從疫情期間扶危救人的護士,成為一名沖向災難的消防員。成為消防員需要大量體能訓練與意志磨煉,這恰恰給了金藝琳與父親密切相處的機會。父女倆沉默地上路,并肩奔跑着,此刻無需言語,女兒以肉身的共在,表達了與父親一道對抗創傷的決心。
影片的末尾,金東洙與金亨淑參加了金藝琳的消防員培訓結業典禮。他們凝望着台上穿着藏藍色禮儀常服、眼神堅定的女兒,鏡頭記錄下他們眼中閃爍的、久違的期望之光。此刻,他們好像暫時忘卻了創傷,得以展望一種全新的未來和療愈的可能。
至此,家庭内部的接力在血脈流動中悄然完成。而這一接力棒要如何傳遞給社會各界、個人創痛可以在銀幕上形成怎樣的公衆表達,則是紀錄片導演的功課。
對于曆史與民族的慘案,如果創痛足夠深刻,就不再需要虛構情節、創造人物來抵達共情。世越号的創痛形成了一種彌散的精神背景,促使新一代電影人将鏡頭持續對準權力,進行不吐不快的記錄。
2014年以來,大量關于世越号的表達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于觀衆面前:《潛水鐘》《黃金救援時間内毫無作為的國家》《那天,大海》......其中,與釜山國際電影節淵源最深的作品,莫過于世越号慘案剛剛發生時李尚浩導演創作的《潛水鐘》。2014年,該片被選定為第十九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開幕片,旋即被釜山市政府以“可能引發政治争議”為由要求撤片。電影節方面則堅持藝術表達自由與電影節獨立性,頂住壓力如期放映。
此舉使電影節成為市政的眼中釘,随後,釜山市政府以資金使用不善、委員派任不規範等理由,将電影節組委會訴諸公堂。2016年十月,樸槿惠因世越号慘案秘密封殺近萬名影人的黑名單被曝光,樸贊郁、宋康昊、金惠秀等知名影人皆在其中。直至2018年五月,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才就此事件公開道歉,并承諾嚴格防範類似事件重演。
這場從《潛水鐘》開始的博弈,不僅捍衛了電影言說曆史傷痛的權利,更成為了韓國電影對抗公權幹預、保證獨立精神的裡程碑。
時至今日,這類電影或許已不再如《潛水鐘》般需要面對政府的阻撓與噤聲,但《接力賽》的使命在于對抗曆史的遺忘。官方總在試圖用“向前看”來推動遺忘,而民間則通過“永不告别”來堅守記憶。從《潛水鐘》到《接力賽》,這種紀錄片譜系式的“追問”本身也是一場接力,背後是誰有權力定義曆史、誰的故事可以被講述的話語權角力。公然壓制與悄然篡改都是對曆史傷痛的背叛,紀錄片的工作,因此不是懷舊,而是與官方叙事争奪曆史解釋權的政治行動。
2024年四月,世越号慘案的十周年,為了紀念在海難中離去的生命,金東洙跑完了學生們在濟州島春遊計劃中的長跑路線——他用沉默而堅定的腳步告訴我們:創傷不會過去,不被忘記,但是可以在承繼與傳遞中獲得新的意義。
從個體到曆史,再到關乎全體國民的社會良知,這場接力是我們面對世越号慘案所應該保持的公共記憶。記住是一種莊嚴的抵抗,就如韓江為濟州島的創痛曆史寫下的誓言:“我們永遠不做告别。”隻有永不告别,才是抵抗官方叙事、開啟真正曆史反思的前提。
(本文首發于“凹凸鏡DOC”)
創傷與記憶的接力:世越号十年,未完成的告别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關于旅途本身,關于人與人之間通過表意達緻理解的可能性
2025年9月21日,釜山國際電影節的第五天,日本導演三宅唱與新作《旅途中的日子》的主演、韓國演員沈恩敬一起登上了電影節日報的封面。這部改編自柘植義春的漫畫《海邊的抒景》與《混沌洞的笨先生》的電影,在今年八月一舉獲得了第78屆洛迦諾 ...
不會過去,不被忘記,永遠不做告别
#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CGV電影院。開場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看,友說:現在關于世越号還能有什麼表達嗎?我說:從描述看應該是對“創傷”的描繪吧。确實如此,這部電影并沒有超出我們的想象,描繪了一種關于創傷與療愈的 ...
時代焦慮下的“選擇有罪”,身體重新支配精神的可能
#30th BIFF 2025.9.17于釜山電影殿堂。樸贊郁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從早期的“複仇三部曲”,到2022年戛納奪得最佳導演獎的《分手的決心》,他的作品中始終有一套滲着鬼氣的個人價值取向貫穿始終。香港M+電影院曾舉辦 ...
獨特的題材和令人惋惜的表達深度,該如何理解日本偶像的“戀愛禁止”條款?
#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媒體中心。兜兜轉轉勉強及格,題材足夠新穎,所以更是覺得頗為遺憾。劇作結構完全頭重腳輕,真正有讨論價值的内容最後四十分鐘才露出——明明可以有更深入的剖析和更普世的展開,但是就到這裡了嗎?影 ...
一個壞人死了,如何把他變成可以攜帶的尺寸?
#30th BIFF 2025.9.18于新世界樂天電影院。很不喜歡家庭溫情片,但還是流了幾滴鳄魚的眼淚,于是決定給到及格分。被“喜劇”的标簽詐騙而來,寥寥的笑點與驟然降溫的釜山一樣冷。不過是好笑的,海上麒麟,新幹線撿骨,都是日式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