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2/9.1
受到多次推薦,被認為是布列松的集大成之作,一碗的top1,事實上所言非虛。
至此,布列松在我心中榮升為top2,目前前三分别為:塔可夫斯基,布列松,伯格曼。
簡評:
本片從第一幕開始就愛上了,全程的癡迷程度不亞于《扒手》。和《扒手》共同成為我最愛的布列松兩部-分别是手心手背。(巧的是黑澤明的兩部手心手背-《生之欲》、《七武士》都是豆瓣9.3分,布列松的兩部則都是8.3分)
本片的結構更宏大、涉及問題面更廣,而且更多影射外部的世界,作為外篇。
《扒手》則和個人經曆有關,更為私人化,由一個主人公貫穿的“單筒鏡電影”。
由于《扒手》是第一部布列松,而且和個人經曆聯系更緊密,加上黑白片和年代的質感,還是我更為偏愛的一部。
同時,本片和《扒手》、《囚》共同組成我最愛的三部“邊緣人電影”。本片和《扒手》、《死囚越獄》則是我最愛的三部布列松,都是“囚禁”主題的。
技藝:
本片的技藝已經登峰造極,臻于爐火純青之境地。必須拉片!尤其是對容易忽略的聲音和剪輯。
布列松如此強調了聲音在本片中的地位:“不久之前,我說過也曾寫過:“噪聲應該成為音樂。”現在,我認為整部電影應該成為音樂、成為一種音樂一日常音樂。當剪輯過程中有人給我放映《錢》這部電影時,我吃驚地發現自己隻能感知到聲音,卻無法看到不斷展現在我眼前的影像。”
那麼布列松的精簡和節奏體現在何處呢?
一方面是借由局部的細節特寫營造真實性。
另一方面是以點帶面,類似于冰山效應(無論是剪輯跳躍省略起承轉合,還是模特省去的情感表演,隐藏了内心糾葛)反而激發我們的積極與想象,由此完成主動的再創造。由有限的鏡頭組織交代出最多的信息,通過省略和并置建構起一種關系,可以叫節奏,也可以叫因緣整體。
“這是些現實碎片,或者更确切地說,真正具有表現力的是這些碎片之間的關系和組合,而不是像在劇院裡那樣憑借演員的模仿和語調。”
改編:
和前幾部改編自陀的作品類似,這次取自托的依舊是短篇小說,從俄國到法國的本土化改編十分成功。“托爾斯泰寫過有一部叫《僞鈔》。這部小說提供的不僅僅是電影的出發點,也使我意識到以駭人聽聞之速增殖的“惡”以及最終突然出現的“善”。僅一張小小的僞鈔就能引發數量龐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惡”。在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裡,“善”出現得要比我電影裡早得多。托爾斯泰作品裡幾乎三分之二的内容都與宗教、福音相關。在我這裡,贖罪、救贖的想法隻在結尾處滲人。”
内容與主題:
本片稱作是布列松的集大成者毫不為過,技法精湛已經提過了,内容與主題上也是兼容并蓄。
被囚禁的越獄者-死囚越獄
善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流言誣陷-鄉村牧師
自我包庇的犯罪者-扒手
無辜的被害者,不幸和憐憫-穆謝特
幾段由巧合與不幸勾連起來的故事-巴特薩
雖然是依舊是犯罪題材,但是是布列松式的、關于道德和人性的拷問,和美國所謂犯罪“類型片”大相徑庭。
借助布列松獨有的敏銳洞察力,他最擅長以微小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展現出最廣博深邃的内涵。
錢是如今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逃不開的,也是當今世界最基本的單位和元素、一切價值的根基。
電影通過一張假鈔引發的慘案和悲劇-這裡面蘊含着物的因緣聯絡、偶然和必然的糾纏-影射出社會的荒謬、命運的殘暴不公、惡的傳遞性。
我在布列松身上看到了薇伊般的神性和憐憫,在最世俗的東西上蘊含着最深刻的神性…
盡管布列松指出本片“不是一部反資産階級電影。這與資産階級世界無關,電影涉及的僅是資産階級世界中的個例而已。”但片中人物說道,“啊,錢,看得見的上帝!”這種諷刺不言而喻。
對世俗的惡和當下社會的批判,以及善和信仰的微光,不得不讓人想到老塔同年的作品《鄉愁》,仿佛兩位藝術家的隔空對話。
ps.如今無紙币、全面監控的社會,還會出現這樣的故事情形嗎?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9.2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9.1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9.3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9.1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9.1
25.5.31于百子灣c位
布列松還有兩部待看。前一場的貞德沒看成,還剩下一部魔鬼沒看。
布列松之旅即便結束了,我還會一再回到這位先輩的作品。但我不甘作追随效仿的孝子,我要去尋覓自己的語言。布列松四十年前所說的如今依然生效“電影無邊無際, 我們什麼都沒做。
布列松的集大成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銀幕重溫-再評《紅高粱》
評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當初在老家大棚裡拿着pad看的,體驗很一般,這次終于在大銀幕重溫。時隔九個月,對電影的理解果然發生了質變。評析:大銀幕上觀看,優點和缺點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劇作的痕迹比較重。這與文 ...
這不是電影!
評分:C,5-6。簡評:看的第四部格林納威,沒想到能差到這種地步(同時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戰了我的底線。幾乎是我電影理念和創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電影橫跨音樂、繪畫、建築到文學,這次又加上了戲劇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莊的紀實史詩-從土地到上帝
評分:A-8.4暫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鄰評分高達9.3、碼了許久沒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機才看,也是順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導演的作品順序正好看到了奧米爾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電影的線索,也剛好看完了羅西裡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評析《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公衆号圖文版:“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導賞《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 微信公衆平台引言:本文将從不同角度評析兩部伊朗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導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處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後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觀感-劄記
簡評:B-,6.5+第一次看了半截棄了,拖拖拉拉一個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沒什麼體會,隻覺得形式過僵、故弄玄虛,實在空洞無趣。色彩、構圖,畫中畫、框中框。極緻的清晰和幹淨,(和作品中繪圖師一樣)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嚴格的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