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L'argent(1983) 金錢/Money

導演:羅伯特·布列松

編劇:列夫·托爾斯泰/羅伯特·布列松

主演:克裡斯蒂安·佩蒂/VincentRisterucci/CarolineLang/SylvieVandenElsen/MichelBriguet/BéatriceTabourin/DidierBaussy/MarcErnestFourneau/BrunoLapeyre/François-MarieBanier/AlainAptekman/JeanneAptekman/DominiqueMullier/JacquesBehr/GillesDurieux

語言:法語/拉丁語

類型:劇情/犯罪

上映日期:1983-05-16(戛納電影節)/1983-05-18(法國)

法國/瑞士 85分钟

錢L'argent(1983)的劇情介紹

一個男孩因為向父母讨要零花錢失敗,去當了自己的手表,卻換回一張500元法郎的假鈔。之後,這張假鈔在很多人之間轉手,最後落到了一個叫伊文(克裡斯琴·佩蒂ChristianPatey飾)的年輕人手中。伊文試着去餐館花掉這張假鈔,但被服務員發現了。警察認為他參與了假鈔販賣案而逮捕了他,但法官念他初犯,沒有給他判刑。伊文釋放之後,丢了工作。沒有了錢,他隻好和朋友去銀行搶劫,卻又一次栽在警察手裡,被抓進監獄,被判刑三年……本片是布列松的最後一部作品,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僞息券》,曾獲第36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錢L'argent(1983)的短評

  • 冰紅深藍

    布列松最佳之一,極簡與冰冷的極緻形态,且與酷烈無望的主題完美契合。1.幾乎均為固定鏡頭,以簡潔的鏡頭組接代替鏡頭運動,轉場一律用硬切,不再有前中期作品裡的疊化或淡入淡出。2.盡可能少地展現人臉、全身或完整動作,取而代之的是對手或腳的局部特寫或對環境中的物件(尤其是門-門鎖、車牌、過道、工具與家具)的凝視,錢與社會對人的物化随之彰顯出來。3.關鍵情節(如犯罪過程)極盡留白與省略之能事,多用畫外音,讓觀衆自行填補想象。4.除演員模特木偶化外,動用多種方式間離,如通過對獄卒分揀信件的淡漠描摹來交代主角收到的書信的重要内容。5.聲音取代配樂,局部細節取代整體勾勒,動作取代情感。6.盡管公義缺失,罪惡遍地,布列松還是在影片末段強調了純粹善良的存在,給予了救贖的希望,最後再短促、無情、令人震悚地摧毀它。(9.5/10)

  • 東

    布列松這部電影分析了道德的傳染性。他通過回避核心事件、省略關鍵動作、插入特寫鏡頭凝滞叙述等手法表達了他形式感極強的電影觀念。

  • 57

    布列松是典型的内容大于形式的導演,反過來又說明了形式的勝利——不動聲色的臉、簡略鎮定的叙事。錢隻是一個物化的指标,被這個時代選中,暴露人心上的孔洞。

  • novich

    他的電影沒有演員,隻有“模特”。這些非職業演員在鏡頭下,雖然多少顯得有些“生硬”,毫無職業性的“自然”,卻揭示出電影媒介習而不察的“欺騙性”。布列松的手法有點類似劇場,他的模特就像時刻意識到觀者的目光。

  • 劉浪

    在全片如此吝啬時間給人物的大動作之時,有人統計過花了多長時間在開關門上嗎?(房間、店鋪、電梯、牢獄、ATM機、保險櫃、車後箱、栅欄…)一方面,用手的傳遞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又用門的開合果斷地隔絕掉相互的聯系。兩者結合的畸形産物便是這樣前一秒送漿果遞衣服,下一秒破門而入的殺戮。(去年HKIFF開場前放預告,酒杯從鋼琴落地的鏡頭真是看一次被吓一次…)

  • 胤祥

    極簡主義到通常說十句話,布列松隻說一個詞兒。改編自托爾斯泰,我說怎麼一股濃濃的俄國味兒。布列松式的特寫,被物化的人。社會新聞被他拍到這麼節制真是不易。再說83年戛納,老塔的[鄉愁]确實比這部好,兩者同獲最佳導演獎,肯定彼此不服,誰讓斜刺裡殺出一個今村昌平……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錢L'argent(1983)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