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Damien Chazelle的三部代表作——《爆裂鼓手》《愛樂之城》和《巴比倫》所呈現的是三種截然不同的題材,在大銀幕重溫完《爆裂鼓手》後卻驚奇地發現三部作品在核心主題上似乎高度統一:【毀滅與重生】
通過影像調度、叙事節奏與情感張力的遞進,Damien Chazelle逐步将這一主題推向極緻,為我們書寫了一部關于藝術與人性的“命運三部曲”。
①《爆裂鼓手》(Whiplash)
《爆裂鼓手》作為導演崛起即成名的代表作品,Damien Chazelle用影像語言将師徒二人的對抗,以及弗萊徹壓迫(PUA)的過程具象化:快速剪輯與手持攝影強化了鼓點的狂躁與壓迫感,特寫鏡頭放大了血液與汗水的生理沖擊。正是在這樣一種感官沖擊下,安德魯由“對音樂的熱愛”——“在壓迫之下渴望突破極限”——“病态的追尋與自我執念”,【音樂成為了他的信仰,但也成為了毀滅他的工具】
然而終場的“Caravan”表演是這場“毀滅→新生”的終極展現。那一刻,安德魯的鼓聲不再隻是炫技,而是一種自我毀滅後的涅槃的宣言。弗萊徹在最後又一個“暴君”→“導師”開始欣賞安德魯的演奏,安德魯也從一個“受虐者”→用音樂定義自己命運的“掌控者”。
②《愛樂之城》(La La Land)
如果說《爆裂鼓手》探讨的是個體在藝術追求中所帶來毀滅後的新生,那麼《愛樂之城》則聚焦于夢想與愛情在毀滅下的涅槃。
結尾那場脫離現實的音樂蒙太奇令無數觀衆印象深刻,誠然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展現了男女主角可能擁有的完美人生,但最終卻将觀衆無情地拉回現實。Damien Chazelle通過現實與幻想的劇烈碰撞,更加深化了《愛樂之城》的母題:正是在夢想的幻滅中,個體才能與現實和解,最終重新找到生命(Jazz)的意義。
③《巴比倫》(Babylon)
到了《巴比倫》,查澤雷的創作野心達到巅峰。(也是我的大銀幕體驗top1)這部電影不僅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緻敬,更是對電影藝術發展史的解構。查澤雷用狂歡、堕落與毀滅,寫下了一曲關于藝術與曆史的史詩挽歌。
結尾那場穿越電影曆史的蒙太奇将這一主題推向高潮: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超越了個體生命的短暫性,成為文化記憶中永恒的存在。Damien Chazelle再一次通過影像表達,賦予毀滅以新生的意義。
④“命運三部曲”?
從《爆裂鼓手》的展露頭角,直至我個人最為鐘情的《巴比倫》,Damien Chazelle構建了一個關于毀滅與重生的影像宇宙。
《爆裂鼓手》用一場驚心動魄的鼓點演奏将觀衆帶入藝術的極限世界;
《愛樂之城》則通過更為細膩的情感表達,将這一主題延展到人生的每一個選擇;
而《巴比倫》則以史詩般的野心,譜寫了一封獻給Hollywood的情書。同時像觀衆揭示了電影作為媒介,其藝術創作上的永恒性與身為演員或導演個體的短暫性。
或許在我看來,這三部作品最終形成了導演橫跨藝術到個體生命經驗的哲學。而通過極緻的影像調度,Damien Chazelle正為我們譜寫了一部從毀滅到新生的永恒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