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女孩留着黑色的飄逸長發,她清澈而明媚的雙眼似星光,似海浪,更似暗湧。當她落下第一滴眼淚,如珍珠般的眼淚,挂在她那皙白的面容上,哭訴着: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樣的事情隻有我能做到。

特呂弗注視着鏡頭中的這個女孩兒,他不禁感歎道:這個女孩兒曾被上帝親吻過。

很長一段時間裡,法國人都驕傲的稱她為:法國電影的女兒。

...

這個稱号很特殊,在法蘭西的光影中,我們可以為《白日美人》中的德納芙而傾倒,她誘惑的身姿,金色的長發,冷峻的面容,奠定了她法國電影皇後的地位;後來我們愛上蘇菲·瑪索,她的驕縱和肆意,似乎總在《初吻》和《芳芳》的标記下難以磨滅,以至于中國觀衆總在歎息,再也不會出現和蘇菲般如此令人悸動的法國缪斯了;這一點,于佩爾和比諾什從未在意過,她們任意穿梭在大師的鏡像中,把表演當做使命和生命,讓藝術成為身體中的一部分,我們有幸在《藍》和《鋼琴教師》中一瞥她們的身影,才知法蘭西從不缺少靈動的藝術家;而瑪麗昂·歌迪亞的特性卻更為明顯,她是法國女演員中唯一拿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也是唯一真正在好萊塢立足過的法蘭西缪斯,她放大了法蘭西玫瑰固有的浪漫風情,在伍迪·艾倫和諾蘭的鏡頭中,成就了自己的一段《玫瑰人生》。

...

她們都被稱作法蘭西玫瑰,法蘭西情人,這樣的稱謂顯得很俗套也很大衆,盡管我們習慣折服于她們的美麗和魅力當中,可在法國這座電影藝術聖地之都,誰會忘了伊莎貝爾·阿佳妮呢?沒人會忘記。

...

藍色的雙眸在微微顫動,或癫狂、或沮喪、或清麗、或溫婉。

任何一種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阿佳妮的人格,她那平靜的面容下隐藏着驚濤飓浪,我們為之惶恐,也為之瘋魔,就像任何一個角色在她身上,都如靈魂附體,千萬個看過阿佳妮電影的觀衆都驚歎:這個女孩,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

人們總愛形容阿佳妮為超凡脫俗,我不這麼看,的确,她的容顔像被上帝精心雕琢過,如此精緻和美麗,實在像天然的藝術品。可我更關注她的B面,亦或者說她的人格面具,我從不否定阿佳妮的驚世駭俗,可這份驚世駭俗從何而來?她又如何将其極緻化?這對于任何一個影迷來說,都像是個謎。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19歲的阿佳妮遇見偉大的特呂弗,特呂弗狂熱地表示:除了讓娜·莫羅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你會是個了不起的女演員。

19歲的阿佳妮,唇紅齒白,氣韻絕佳,目光純淨,如果不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我們難以預料這個女孩兒将會如此癡迷而靜默,她似乎擁有一種會把你推向她目光的本領,那一刻,我們覺出了她的天賦,她和角色,成為了一種共生的存在。

...

阿黛爾·雨果因愛而生,卻還是沒能逃出愛情的絕望本能,有時候我們在阿佳妮的表演中,看到的,或許不是這個角色,而是她自己,她的精神世界就足以令人癡迷。如果特呂弗沒有發現這個女孩兒,或許,我們将錯過這個偉大的表演,可我們也時常會錯位,因為這是阿佳妮的長片處女作,那時她也才20歲的模樣,即使縱觀影史,我們也難以找出能夠媲美阿佳妮表演中極盡瘋狂的特質。

...

至此,法國影壇為她瘋狂,他們沉溺在阿佳妮的眼神中也難以自拔,他們從未想象過有這麼一個女演員,深情與敏感、多情和冷漠、美麗與邪惡、平靜與瘋魔都一一被她完美融合。确實,當你看過阿佳妮的電影,就知道她仿佛就是神魔的共生體,她的每一次表演都像通靈般觸動着你的神經系統,我們在她的影像中迷失,總以為她美麗的容顔下有着同樣柔弱的靈魂,卻不想,終究是我們在以色視人。

...
《着魔》

1981年,邪典電影《着魔》問世,安德烈·祖拉斯基在找阿佳妮時,大概沒想過,她能把這部電影給毀滅。

《着魔》拍攝時,阿佳妮也才26歲,但我們不能低估一個人的年齡?那往往是愚不可及的。《着魔》的誕生衍生了另一個影史之最——最瘋魔的表演,後來人們一緻覺得阿佳妮在拍攝那場地鐵通道的長鏡頭時,一定是被魔鬼附體了。

...

我們把最本能的欲望表現出來會是怎麼樣?

阿佳妮做到了,她被惡魔附身,與惡魔交談,最後與惡魔共亡。如果這部電影要在中國上映的話,或許會在電影院吓死一票人。隻有當你真正感受過阿佳妮的表演,才知道她是沒有極緻的,她的自由體現在每一個低眉淺笑,神秘魅惑之中。《着魔》的詭異,被阿佳妮所毀滅,她還有另一個本領,強大的表演系統可以讓你忘卻電影本身,而被她所征服。

...

就在她拿下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後時,法國影壇沸騰了,80年代的法國,無人能取代阿佳妮的位置,就連平分秋色也勉強得很。于佩爾說過,如果我和阿佳妮在精神病,她是有妄想症的那個人。

...
...
《羅丹的情人》

的确,她是有妄想症,妄想吞噬角色本身,就像《羅丹的情人》中她成為曆史中的那個“瘋女人”一樣,她也依舊等待着愛情的純粹,情人的歸來,可她沒等到,她在雕刻中死亡,把生命的空虛升華到人心的罪惡,愛情在阿佳妮眼中一定是有罪的,因為隻有犯罪,才會發瘋。她仍然選擇為這樣一個角色而掉進卑微裡,把自己的情感撕扯得四分五裂,惹上遍地的塵埃。

...
阿佳妮和劉易斯

當丹尼爾·戴-劉易斯帶走阿佳妮時,整個法國影壇都說:英國的家夥騙走了我們的瑰寶。

那時丹尼爾還不是三屆奧斯卡影帝,可阿佳妮早已是影壇缪斯,他初見阿佳妮時,就愛上了她。阿佳妮同樣被眼前的英國紳士所折服,她為他逃離了故土,逃離了電影,仿佛她成為了電影中阿黛爾和卡蜜兒的化身,為愛可以不顧一切。

我們從鮮少的新聞報道中得知他們倆轟轟烈烈的愛情,阿佳妮暫停了自己的事業,一心為劉易斯,也為他們的兒子。可劉易斯還是放棄了她,他去到美國,愛上諾貝爾得主之女,最後和她結婚,徒留阿佳妮一人帶着回憶而生存。

...
...
阿佳妮和兒子

其中的細節我們無法得知,現實中的愛情總是不歡而散,我們無法去譴責任何人,因為愛永遠都是獨立而自由的。而今劉易斯成為了奧斯卡三金影帝,阿佳妮早已五座凱撒獎加身,兩人的美麗過往,終究隻能停留在想象中,這一對才子佳人,或許隻是一段短暫的邂逅,人們惋惜感歎,隻因為我們太癡迷于故事中的理想人生。

可阿佳妮沒有後悔過,她從不在兒子面前說父親任何一句不好的話,長大後,兒子和父親關系親密,人人都道:阿佳妮的人格同樣是偉大的。

...
《瑪戈皇後》

但時光慢慢會出現裂縫,我們最後驚豔于她在《瑪戈皇後》中的一颦一笑,那時她已跨入四十不惑的年齡,卻仍然像少女般明媚動人,靈氣十足。人們再次疑惑,阿佳妮做了什麼?時間為什麼沒有停留在她身上。

可笑的是,我們錯了。

...
年近60的阿佳妮

時光是殘酷的,它帶走了法蘭西缪斯引以為傲的容顔,看着現在的阿佳妮,我不禁感歎,那個夢幻般的阿佳妮始終還是不複存在了,60歲的女人還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嗎?我始終相信過去的那些年,她一直把最美麗的歲月留在了鏡頭上,對我來說,就已足夠。人們不應奢求于她帶給我們太多的幻想,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阿佳妮,沒人能夠妄自媲美她,曾經,現在或以後,她都是美麗和才華集于一身的阿佳妮。

...

其實天使和魔鬼早就達成了協議,他們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伊莎貝爾·阿佳妮,為此,她不得不化身為于光影之中的角色,來滿足人們對于夢境的渴望和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