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來了,他來了,他又帶着新片降臨三大國際電影節了。

在第7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之際,除了兩位亞洲之光奉俊昊以及趙婷擔任評審之外,當天的開幕式電影也備受矚目。

現役導演中,能夠讓影迷們提及名字就想觀賞其作品的導演并不多,而他就是其中之一,現年72歲的他早已留名影史,名譽滿身,卻仍然像初學者那般愛着電影。

...

...

人們提及他總是用創造力、趣味性、獨特性等詞,但如果摒棄這些泛泛之詞,他給影迷們以及想要從事電影行業的創作者留下了什麼呢?

這是我在看他電影常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任何導演都渴望表達自我,而他卻要觸摸欲望,甚至擁抱死亡。

很多年後,或許某位新導演這樣闡述道:“很多電影都想要挖掘人性,但我卻希望能夠和欲望融為一體,因為曾經有位導演告訴我,欲望并不可怕,沒有欲望才無趣,那個導演叫佩德羅·阿莫多瓦。”

...

人性驅使電影深沉,欲望卻給予電影張狂,在那些明豔的紅色背後,阿莫多瓦無數次把罪惡和情欲裸露在鏡像面前,于是紅色标志着他電影獨一無二的色彩,那張狂的鮮紅色,是淋漓的鮮血,是女人的裙擺,是屋頂的房梁,是鮮嫩的番茄,是複古的轎車,是嬌豔的嘴唇……

...

...

...

在西班牙的文化象征中,再也沒有比紅色更深入骨髓的色彩了,弗朗明戈女郎頭戴大麗花,身着紅裙,鬥牛士們身披紅色鬥篷,與“死亡”共舞,瓦倫西亞西紅柿狂歡節遍地嫣紅,那是西班牙人們從血液中流淌的熱情和奔放。于是,這位來自西班牙的導演願用紅色的影像之美渲染着故土文化的精神源泉。

...

但他是是罪惡的,是深情的,是暗沉的,也是縱情遂欲的。

第三次寫阿莫多瓦的電影,仍然心欲難擋。這就是大師的珍貴之處,他留下了符号性的鏡頭語言,也留下了他對于電影的贊頌,更寶貴的是,他留下了人們對于電影的覺知。

...

今年他再度攜手佩内洛普·克魯茲講述兩個女性母親的故事,這部《平行母親》開局不俗,收獲了與上部佳作《痛苦與榮譽》同等的贊譽,不久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部新片,再度沉浸在阿莫多瓦的電影旅行之中。

...

電影《平行母親》

1987年,38歲的阿莫多瓦執導了其電影生涯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作《欲望法則》,如今來看,我們所能探尋到關于阿莫多瓦所有的電影元素和符号都能在《欲望法則》中搜索到。

大量的紅色湧現,LGBT群體的生存狀态和心理描述,情愛和犯罪的相互交織,原始野性的裸體展現,甚至是老搭檔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

幾乎日後我們所看到的阿莫多瓦電影,都包含上述種種。但早期的阿莫多瓦,似乎更大膽無畏。

有一點我們常常忽略,那便是阿莫多瓦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藝術導演為了能夠展現其自負的審美,會以大量留白和鏡頭語言來突出情色效果。

可阿莫多瓦卻是唯一能夠把故事和情色融為一體的導演,這也是電影的最高級表現形式——情而不色,欲而不滿。

...

...

...

他講述故事的方式,通常以人為切入點,再以懸疑遞進的方式去剖析人們心底最純粹的情感色彩,說到底,他的電影像是理想主義的究極化體現,如果《欲望法則》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大概會是——死了都要愛!

...

愛在阿莫多瓦的影像世界中無疑是廣義的,隻是他很懂得拆分個體的需求和欲望,也很懂得與環境做抗争。

在《欲望法則》裡,安東尼奧所飾演的角色是一個迷戀者,他并非同性戀,隻單純癡迷着導演帕布羅的電影,進而把這樣的情感投放在了導演本人身上。而導演帕布羅卻隻想和他發生性關系,這是一種平等的情感關系嗎?

...

安東尼奧是純粹的,但帕布羅确是有利而圖的,當兩人發生關系後,這樣的情感被現實莫名的操控捆綁在了一塊兒。

而同時,帕布羅深愛的同性男友胡安引爆了這場關系的轉變,這是阿莫多瓦擅長描述的多角關系。

愛和不愛,性與不性,看似簡潔分明,卻無時無刻不充滿着危險性。

所以三個男性角色的性格設置極為鮮明,安東尼奧野性偏執,帕布羅矛盾多情,胡安孤獨疏離。

...

...

而其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蒂娜,卻吸收了三個男性角色所有的性格特征,她在其中是一抹極緻的紅色,代表着人性的溫暖和女性的獨立。

...

作為帕布羅的姐姐,她是一個變性人,世俗縱使對她頗有微詞,但她從不在意,她自小戀父,卻屢遭欺騙,從此她再也不相信男人,隻期望能夠陪伴在弟弟身旁,然而弟弟的情感一片混亂,他愛的人離他遠去,愛他的人極盡癡狂,他在中間時常無法抉擇,而作為家人,蒂娜隻渴望這場鬧劇能夠平息。

...

...

但無奈,在安東尼奧殺死胡安之後,一場關于愛的謀殺案緊緊牽制着所有人。

...

我們可以想到故事的結局,但阿莫多瓦時常和我們玩弄情感的規則,他要表述的仍然是愛的極簡性質,安東尼奧的占有欲迫使他犯罪,他的愛是那麼狂野而粗暴,甚至于不顧一切,用生命的最後一小時換取和帕布羅的相見。

...

帕布羅也因愛而感化,他内心所有的欲望因為安東尼奧的執念而轉變成一種令人心碎的深情,胡安則淪為了愛的犧牲品,他死于夢想的燈塔之下,保留着對愛的多種可能性。隻有蒂娜,她的愛唯有留給自己。

...

...

這複雜而多變的吸引力法則使得“愛”變成了最後的兇手,阿莫多瓦用愛一字升華電影的結局,也警醒着人們:愛容易讓人瘋狂,但愛也使人得到信仰。

...

之後,我們也在《捆着我,綁着我》《活色生香》《對她說》等阿莫多瓦影片中看到了相似的主題探讨和情感留白,《欲望法則》更像是一個開端,打開了阿莫多瓦對電影的執念,也打開了我們的覺知,感受到一個導演的熱情遠不止創作電影,更多的是描繪電影。

...

這麼多年以來,他都在大膽的描繪,他曾說:電影就好像一扇夢幻的窗戶,我很确定我從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為有趣。

所以這扇窗戶裡,有凝視,有擁抱,有親吻,有交歡,有沉默,有死亡,更有阿莫多瓦本身對電影永遠保有熱情和癡迷的紅色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