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教育》海報

第一次看到 凱瑞·穆裡根(Carey Mulligan)是在《醉鄉民謠》裡,她和樂隊成員在酒吧的舞台上唱着 500 Miles ,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可眼神卻是格外清澈,恍惚間透出一種東方式的美,或許是錯覺。

後來接連看了《婦女參政論者》和《别讓我走》,盡管《婦女參政論者》本·衛肖(Ben Whishaw)的演技奪走了我的注意力,但《别讓我走》裡和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與凱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的三人組合中,還是最喜歡凱瑞·穆裡根。

在看《成長教育》的時候發現,我是倒着看凱瑞·穆裡根的作品的,仿佛在慢慢地褪去她在《醉鄉民謠》裡的風塵仆仆,回到“成長”之前的時光。

...

少女的幻想

可惜的是《成長教育》的故事對我個人而言并不吸引,高中少女戀上風流大叔,放棄學業後慘遭抛棄,聽上去似乎就能想到很多類似的作品。而部分男性或者年長者将它當作一個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拿來教訓少女時的口吻,則更是令人反感。

影片一直在講 Jenny 如何被 David 吸引,或者更确切地說,是被他營造出來的生活景象所吸引。Jenny 拼命想沖進這座圍城,在此之前她必須對抗自己的出生之所,包括家庭和學校。

Jenny 在家或者學校的時候,多用的是固定鏡頭,營造一種沉悶的,一成不變的感覺。而 Jenny 和 David 去巴黎的段落,鏡頭跳動更加活躍,切換次數也增多,配上法語歌曲,快要成MV了,難怪會把這個場景作為電影海報。

...

巴黎之旅

不過,其他場景中運用視聽語言營造區别就相對少了些。影片主要是在劇情上做文章,為了增加 Jenny 反叛的動力,電影在前期不惜将家庭和學校設置成一個令觀衆産生負面情緒的載體。不得不承認,有些佳句之處還是非常精彩的。

比如 Jenny 接受了 David 的求婚,回學校炫耀婚戒,被校長叫到辦公室,兩人展開争論,校長認為像自己這樣拿到學位,成為教育工作者是正途。Jenny 情緒爆發,稱無論是學習還是教書,都非常無聊,自己想要的是去巴黎和羅馬聽爵士樂,在高級餐廳吃東西,享受生活。

此時校長回答的是:“你不一定要獻身教育,還可以做公務員。”實在是既無力又無奈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

制服并無誘惑

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來看,校長這句話表現出她面對 Jenny 控訴時的詞窮,同時提出“公務員”這個令人絕望的建議又從側面體現出她根本無法了解學生的心思,是很不錯的台詞設計。

當然,這一句把教育黑得有些過頭了。畢竟除了教育者和公務員,還有很多可選項,比如故事原型人物琳·巴貝爾(Lynn Barber),後來從事了記者行業。不過,主創們更想傳達的不是職業的選擇,而是女性獨立的現實意義。

隻是,單就學生群體而論, Jenny 并非“弱勢群體”,她成績優秀,藝術品位高,老師其實是欣賞她的。正因如此她在跌落谷底之後,重新振作的資本相對會高一些,結局也略微倉促地交代她考上了牛津。這樣一來影片的現實意義又減弱了。

...

跌落谷底

不管怎麼說,女性獨立成為主流共識是進步的。因為個體的覺醒遠遠不夠,還需要環境的支持,如果環境惡劣,那些覺醒的個體就成了悲壯的革命者,這可能會是曆史的高峰,卻是現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