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年少日记(2023)的剧情介绍
年少日记年少日记(2023)的影评
周日的晚上看了这部《年少日记》,使得一个本就不那么开心的夜晚,更加阴沉。电影以学校老师找到一份遗书开始,将故事逐步引向了年少的有杰的日记,并通过日记围绕家庭中有俊和有杰两个亲兄弟来描述,在电影前段时有意的将有杰和长大后的有俊关联起来 ...
此篇算不上是“影评”,只是想记录下自己的故事。我没有哥哥弟弟,那个地方只有我一个,不过在观影过程中,我更感觉郑有俊和郑有杰仿佛是共存在我体内,恰好“俊”和“杰”组合起来是我的名字。童年时期我很多时候总是做不好事情,他们对我也非常严苛 ...
虽然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但丝毫不影响影片内容的发人深省,尤其是我也有这么一个貌似学习上没什么天赋却也算乖巧不惹事不闹事的十岁儿子。他每天真的也挺认真的放学回家就在房间学习,但是遇到考试总不能得到大家满意的成绩。虽然我没有像太子基演 ...
看《年少日记》,我在影院里哭得泪流满面,同时也能听到除了我以外,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平心而论,电影中的一家人,香港人,中产阶级,富裕的家境,这种背景下的生活离大多数人的相当远,讲富人的故事通常会被认为是无病呻吟。但几乎所有到场的观 ...
一.窒息的期待有杰的日记是我小时候成绩没考好的真实写照。每当成绩出现退步的时候,最先听到的是父母的叹气,是餐桌上的沉默,是带着不理解的问句,没有暴力,但是是真实的冷暴力,是带着期待和要求的压抑的爱,像一个茧房将真实的人包裹在其中压榨 ...
养娃前和养娃后看这种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了,我发现现在的自己看这种青少年相关的电影或者事件,就特别容易代入进去,也很容易感伤。早上四点多醒来,为了赶飞机匆忙洗漱,娃还没醒,忍不住凑上去亲了下他的脸颊。把他留在家里我自己偷偷溜出来玩 ...
哥哥郑有杰10岁,读书成绩差,钢琴学的也不好。小一岁的弟弟郑有俊刚好相反,样样优秀。他们爸爸是一位香港大律师,家境优渥。爸爸对弟弟宠爱有加,却对哥哥过分严苛,每次考试考不好,钢琴弹不好,都会狂打他一顿。在经济上依赖丈夫的妈妈,也经常 ...
孩子的求救信号常常被父母忽视,有杰觉得自己不重要,设想了家人可以很快忘记自己,善良的觉得自己的离开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常挂嘴边的对不起,爬上床从背后抱住弟弟哭泣,在这个家没有人把他当成重要的人,连挨打都没有了,这是完全的放弃,无价值 ...
有时候,反复咀嚼那些伤心的往事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有时候,并非自己主观回避,而是有些痛苦偷偷跑进记忆深处不愿被提及;有时候,我都以为自己的成熟匹配得上自己的经历,却猛然发现会不会所谓成熟是以放弃追求幸福的能力为前提。自从看了黑塞的《 ...
在普遍的东亚家庭里,面对情绪过于压抑,几乎都并不善于表达,但往往小孩细致的情感展现是需要被关注的。 我想起来很多父母,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有什么你就忍着吧,你现在的苦算什么,去到社会更苦。我时常在想,社会的苦跟童年时期,青年时代的 ...
很喜欢尔导说的那段话,养育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如果只是明日复明日的检查他是否有进步,那这根本不是合格的父母亲。
颁一个年度最佳华语片不过分。十岁学童坠楼自杀,光是这行字打出来已经令人心惊。一个稚嫩的生命是被什么摧毁的?家庭暴力、升学压力是导演试图探讨的表层问题,深层则是揭示东亚家庭世代创伤和社会焦虑。德彪西的音乐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片视听语言亦如德彪西般柔丽,却给人以忧愁和刺痛感,痛的是有条件的爱,不管怎样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小孩,都换不来父母的肯定哪怕只是尊重而已,痛的也是有病的社会,不被爱的他死后得到的却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恶言冷语。生命可以就这样被抹去吗?导演也拍出孩童之死的涟漪,巧妙的叙事结构由男主角这条线索浮现一缕人性的微光。难得的是,即便设计了父亲病危这样的戏剧冲突,也并没有走向俗套的大和解,记不得孩子的样子就是对他的惩罚。这批香港四字电影社会批判力度不逊于《下一个素熙》,卓导大有可为
七十块钱的港片加导演监制见面会,这不值吗!!
用当下的学生压力和教师的过来人身份回望过往,审视深层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种种压力,不单是家庭问题,也有社会问题。剧本结构动了心思,设计了双线发展的平行故事,当双线交汇时完全打破预期,因为叙事层面的反转设计很巧妙,也更能对角色内心的变化感同身受。
今年亚洲新人奖的华语片一部比一部好看,票钱花得太值了。
看完电影更加坚定自己不要孩子的决心,自己都还没活明白怎么能教育好孩子,那可是一条生命啊,生出来就没有后悔药了。
#SIFF25# 猪眼哭肿。香港电影不会死。
#25th SIFF# 讲的是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的一生,导演是编剧出身,剧本確实很出挑,敘事视角是全片亮点,但其实左右手已经给出了比较明显的暗示(虽然片子不错,但这齐刷刷的五星真是嚇到我了,我显然更爱下一场放映的《白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