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算不上是“影評”,隻是想記錄下自己的故事。
我沒有哥哥弟弟,那個地方隻有我一個,不過在觀影過程中,我更感覺鄭有俊和鄭有傑仿佛是共存在我體内,恰好“俊”和“傑”組合起來是我的名字。童年時期我很多時候總是做不好事情,他們對我也非常嚴苛,搞砸之後會受到打壓,貶低,我也很是愧疚和自責,同時也一直很自卑。那時那個地方條件并不好,他們為了幾兩銀子奔波勞碌。不過好在我不笨,學業成績一直比較良好,在嚴格的系統培養下,我也逐漸成為了“别人家的孩子”,除了學習好,我還會跳舞,會做各種家務,小小年紀便能獨立自強,但是我并不快樂。那個地方始終給我一種感覺,我似乎隻是按照他們的意願在活着,能把事情做好,就應該把事情做得更好,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驕傲,能争氣,要是沒做好,就會遭到斥責和唠叨,這是看不到頭的。愛我,是因為我做對了某件事情,不是因為我的身份。我并不快樂。就這樣我長大了。
後來讀高中了,我遇見了讓我一生都無法忘懷的那個白月光。她那麼溫暖,笑起來很溫柔,總關心我,帶我一起玩,每次路上偶遇她都會熱情地跟我打招呼,而且笑起來很溫柔。每一次我攢足了勇氣擡頭望向她,都能和她四目相對,但結果都以我的羞怯收場。我總是不好意思,扭扭捏捏,也因為我的自卑,最後我們連一張合照也沒有,也沒鼓起勇氣去要她的聯系方式。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人格是沒問題的,直到我大學期間兩段失敗的感情狠狠地打了我的臉。現在的我,更願意獨自一個生活,也不想去面對離别,更不想去面對導緻離别的我的問題。是的,我拒絕過分親密的關系,更拒絕自己身上出現他們的影子,最拒絕因此傷害到别人。這種極大的不安全感,在怦然心動冷卻下來之後,使我很難再做好準備去迎接一段感情。
童年,愛情之後,是我的事業。同這部電影裡的主角一樣,我也成為了老師。可是我一直沒能找到我真正的理由,我為什麼要做一個老師?所謂的“帶薪休假”“鐵飯碗”等等?那些答案始終差強人意。我思來想去,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想,是因為我想要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陪伴他們,關心他們,給予他們我力所能及的人生和學業上的幫助,不求他們以後站上領獎台,但求我的任何一個學生不要像我過去一樣站上天台。
最後就以電影結尾鄭老師的話收筆吧:
“雖然将來我不再是你們的老師,但我希望你們每一個都可以平平安安。過去老師念書的時候,每天都好希望,如果老師能發現我不開心便好了。可以找我聊天,問候我一下。但最後這個老師都沒出現。因為那時候的我經常封閉自己,想起來也覺得自己很蠢,其實隻要願意跟别人說,就一定有人關心你。除了老師,我也可以做你們的朋友,這個是我的聯系方式,如果之後你們需要人聊天,可以随時找我。各位,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