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现在正在经历人生的哪个阶段,伯德小姐的青春,就是你我的青春。

...

看这部影片前,我很惊讶。明明一位平淡无奇的高中女生的成长故事,居然收获了这么高的评分。

也许她经历的,就是茫茫人海中的我们所经历的。

全片围绕高中女生克里斯汀想要离开加州到东北部私立学校上大学的主线展开。那些青春期的片段:社团、男友、失恋、友谊破碎、家庭争吵构成了平淡剧情里的起起伏伏。

...

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是几乎贯穿全篇。影片开始于母女俩在车里的争吵,结束于女儿在电话留言里与母亲的和解。就她们的性格而言,母女俩既相似又相对。刀子嘴豆腐心却偏偏多愁善感。她们俩讲话不免尖酸刻薄,互相挑对方的毛病,这似乎也是大多数母女们的相处模式吧。

...

也正是两个人的强硬性格让这个家得以顽强的继续下去。父亲失去工作后,母亲一人支撑起家庭,虽然她常以经济压力为由在一些方面压制自己的女儿,却从未停止默默付出。而女儿为了未来的的大学梦,申请学费补助和奖学金,央求父亲帮忙,打暑期工攒钱,从未放弃。这种坚韧的品质,正是那个天天唠叨自己的妈妈给女儿最好的礼物。母女俩的水火不容,那些因为回家时间,收拾衣服等琐事引发的争吵,也只不过是青春期里应有的抗争与必经的成长过程。

...

有一个争吵的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

妈妈:“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

伯德:“养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会长大然后赚很多钱,把我欠你的用一张支票还干净,这样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说话!”

...

那时我们是多么想要脱离父母对我们的束缚,想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拥有支配的权利。但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一些责任,他们早已替我们承担。也许妈妈从来就不是非要与你为敌,只是想让你像普通人那样步履平稳地前进,少走些弯路,少吃点亏。但对于女儿,小时候要听父母的话,好好上学;毕业了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工作;工作了要听父母的话,早点结婚……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我们都曾渴望,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决定。即使会吃亏,即使会犯错,但不亲身经历过,怎能知道生活的苦涩呢?

这一幕幕,竟如此相似,造就了这部电影极强的代入感。

...

伯德: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

妈妈: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伯德:我还是想要你夸我。

妈妈: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

妈妈:我当然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家人的肯定,对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对于自己的现状,我想都清醒得很。但是,当我们抱怨自己假期又长胖了的时候,想听到的不是“少吃点”,而是“不论怎样,你都是美的。” 当我们工作/上学表现不佳时,我们不想听到 “你怎么就是不努力呢?” 而是 “再难我们都会支持你。”这不是自我的麻痹,我们只是想要那些无条件的信任、关爱、鼓励,来自那些可以无条件爱你的人。

...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改掉了父母起的名字:克里斯汀,给自己取了一个不伦不类的“Lady Bird”。“Lady Bird”可以直译为飞鸟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时似乎都想变成鸟类远走高飞,获得新生。除了改名之外,女主还拒绝让父亲把车开进学校,以掩盖自家的贫穷,并且靠撒谎获得富家女孩的友情。

...

而伯德小姐的成长,也体现在她不断接受周围的环境,接受现实,学着与自己和解。她在得知第一任男友是个同性恋后,决定与他道别,让丹尼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伯德之后遇见的凯尔,则欺骗着她的感情和身体,帅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虚伪的心。

...

...

受伤的伯德小姐,好像一只鸟儿在舔舐双翼的伤口。她突然明白了,也许只有家人,才能对她付出完全的善良与包容。伯德小姐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纽约,大学生活初体验之后,镜头里的她身边突然空旷起来——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因为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乡,人生才刚刚开始。女主一直渴望着母亲的认同,她最终也体会到,原来与家人的联结,因距离的疏远变得越来越重要。

...

...

成长就是一个怪圈,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极力挽回。

就像妈妈在机场口口声声说不送女儿,结果她开着车离开,又开着车回来。

她绕了一大圈,没变的是机场还是那个机场,门还是那个门;变了的是女儿已经身在千里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泪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

记住妈妈目送你的眼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