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隊新劇《捍衛雅各布》,剛剛推出,就在豆瓣獲得了8.7的高分。

...

該劇劇本改編自美國罪案小說家威廉·蘭迪的同名暢銷小說。

本劇的導演莫滕·泰杜姆,曾憑借電影《模仿遊戲》,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

本劇的演員陣容也很強大。

男主角克裡斯·埃文斯,曾出演漫威宇宙中的美國隊長、《神奇四俠》中的火男等。

在劇中他颠覆了以往的形象,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出現,将父親的慈愛和人格的矛盾複雜演繹得淋漓盡緻。

...

劇中女主角,飾演母親的米歇爾·道克瑞,曾憑借《唐頓莊園》裡大小姐的角色獲得了無數好評。

...

劇中飾演兒子的傑登·馬泰爾,是一位演藝經曆豐富的小童星,亦正亦邪的面孔,讓他适合出演不同的角色。

他在這部劇中,飾演一個重大命案的嫌疑人。

...

當他陰郁時,展現陰沉冷血的一面的時,你會認定他就是兇手;而當他表現出作為一名普通的青少年,突然成為“罪犯”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名小男孩驚慌無助脆弱失落的一面的時候,你又會覺得似乎他沒有撒謊,他并不是兇手。

可以說,這位小演員精湛的表演,為這部懸疑劇劇情埋下的伏筆和劇情的推動增色不少。

...

該劇的故事,圍繞一個小鎮的普通中産階級家庭展開:父親安迪·巴爾博,是一名地方檢察官;母親洛瑞,在一家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他們的兒子雅各布,是一名普通初中生。

一家人相互信任,其樂融融,歲月靜好。

...

但是,一起突如其來的謀殺案,打破了一家人生活的平靜,徹底颠覆了每個人的生活。

鎮上的公園發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14歲的八年級學生本傑明:他身中三刀,失血過多慘死。

除了死者身上的半枚指紋,和樹林裡被丢棄的一把小刀,警方沒有發現其他有用的線索。

...

安迪到受害者家中,對受害者的父母表示哀悼和同情,甚至暗自慶幸被殘忍殺害的不是自己的兒子。

但一個晴天霹靂突然襲來,他的兒子雅各布被指有殺人嫌疑,突然被警方帶走。

...

據警方調查,死者身上被發現的指紋,正是雅各布的。

安迪和妻子,怎麼樣也不能相信,自己眼裡一向懂事乖巧的雅各布,居然是殺人犯。

聽着雅各布的解釋,他們将信将疑。

...

陪伴兒子一路成長,安迪和妻子在内心深處堅信自己兒子是個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可很多的迹象,似乎又都在指明雅各布就是兇手:

雅各布在得知自己的同學被殺害後,表現得很淡然很無所謂;在接受律師詢問事發當天情況時,他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更可怕的是,安迪在雅各布抽屜裡,發現了被包裹的小刀,似乎是警察尚未找到的兇器。

...

出于父親對兒子保護的本能,安迪發現小刀後,偷偷把刀丢進了垃圾車。

在安迪向妻子坦白,自己的父親曾因殺害兒童被關進監獄,自己不确定家族基因裡是否藏有暴力基因時,妻子也慌了。

她回憶起雅各布小時候愛哭鬧,幼兒園時差點用碗砸傷同班同學。也不由得開始懷疑雅各布是否有暴力傾向,甚至帶他去做腦部檢查和心理診斷。

...

但是,憑着多年參與案件調查的檢察官的直覺,安迪心裡隐隐覺得,事情遠遠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在被警方調查的所有嫌疑犯中,有一位刑滿釋放的曾經的戀童癖者和殺害過兒童的罪犯。

他的手機裡,還藏有很多這次案件被害者的照片。但安迪始終沒有尋找到有力證據,證明他才是殺人兇手。

...

自己該不該相信自己兒子?該不該相信自己的直覺?自己該作為一名鐵面無私的檢察官去捍衛法律,還是該作為一名父親保護家人和兒子?

安迪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

這部劇每集劇情都在翻轉。

随着劇情的推進,真相愈演愈複雜和更加撲朔迷離,讓人很難以猜測到結局。

作為一部懸疑劇,真的很吊人胃口。而劇情之後,所展露的人性的複雜性,也值得人深思和品味。

01

一些人隻看得到自己願意看到的東西,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一些吃瓜群衆并不關心真相,隻關心事情鬧得夠不夠大好不好看;一些媒體不關心真相,隻關心新聞事件夠不夠吸引眼球能不能帶來流量能不能被持續報道。

這算是在一個信息時代、一個流量時代、一個泛娛樂化時代的弊端吧。

...

雅各布隻是被作為嫌疑人之一帶到警局。

都還沒有有力地證據證明他犯下了這樁命案,他就被所有人斷定是“殺人兇手”。

同學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過分的言論、父母被朋友和同事們遠離、家裡的車庫門被人用油漆寫上殺人犯字樣、媒體紛紛争相挖掘和報道“少年殺人犯”的生活。

甚至有寫書的人,假裝想要幫助雅各布的媽媽,假裝成為她的朋友,隻為了挖掘更多的新聞素材。

...

雅各布的律師,在雅各布被帶到法庭前,對雅各布的父母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在媒體面前出現時,你們不要有任何的表情,如果媒體和公衆看到你們哭,會報道你們在假意博取同情,如果看到你們抗拒采訪,會報道你們沒有悔過之意。”

想起多年前陳凱歌的一部電影《搜索》,女主角葉秋藍,在自己沒有出面進行過任何回應和解釋的情況下,被媒體和公衆認定為是不給老人讓座的道德敗壞的人。

被人污蔑為是小三。

...

在媒體的聚光燈下成為人人喊打的走狗,被不知情的民衆無端謾罵和騷擾,最終不堪重負,跳樓自殺。

人言可畏,希望每一個人不輕易對一起事件随意下論斷,不随意成為網絡暴力的助推器。

謠言止于智者。

02

我們自己都難以認清自己,更别說全然了解别人

安迪耗費了半生的時間,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生活體面的檢察官;他花了很長時間忘記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作為一個殺人犯的兒子的身份。

但他一直被一個可怕的夢魇纏繞,他一直記得父親在獄中猙獰的笑容。一直害怕自己父親,和爺爺的暴力基因,會遺傳到自己身上。

當他自己表現出人性中的自私、變現出自己的陰暗面的時候,他也會懷疑自己到底是誰。

...

安迪和妻子一直很恩愛。

但妻子永遠也想不到,安迪竟然在兒子出事時,才向自己坦白了自己的家族史。

她以為自己和兒子無話不談,知道兒子的一切。卻不知道兒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兒子獨來獨往沒幾個朋友。兒子在網上和不認識的網友一起玩網絡殺人遊戲......

安迪的妻子,一度不知道自己該信誰,該相信什麼了。

...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理論。

據說,關于我們自己的一些情況,有“我知”、“他知”、“我不知”、“他不知”四種條件。

...

兩兩組合後,有四種結果:a.我知他知;b.我知他不知;c.我不知他知;d.我不知他不知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的是“我知他知”的這部分。例如大家都知道某個人活潑開朗愛恨分明,他也知道自己的這一标簽。

但我們并不會将自己所有的一面都展現在衆人面前。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會刻意或非刻意的隐藏起一些特點,這些特點自己清楚,但外人并不了解。

...

當然也會出現“我不知他知”的部分,有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有某些優點或缺點。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但别人卻看的清清楚楚。

最後便是“我不知他不知”的部分,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或是隐藏在内心深處的一面。這些我們自己不了解,也從沒在外人面前表露過,也不被衆人所知。

...

人性是複雜的。

了解人性的複雜性,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接納自己,和包容不同人身上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03

對與錯,永遠隻是相對的

安迪在劇中,一直在正義和規則,以及作為父親的本能之間的掙紮。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道德兩難故事案例—海因茨偷藥。

據此判斷人不同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

有個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隻有本城有個藥劑師新研制的藥能治好她。

配制這種藥的成本為200元,但銷售價卻要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茨到處借錢,可最終隻湊得了1000元。

海因茨懇求藥劑師,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藥便宜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藥劑師不僅沒答應,還說:“我研制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茨别無它法,利用晚上撬開藥劑師的倉庫門,把藥偷走了。

...

在這個虛構的案例中,有很多兩難選擇的對錯被提出和争論。

比如,海因茨應該偷藥嗎?海因茨作為一名丈夫,有責任或義務去偷藥嗎?人們竭盡所能去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海因茨偷藥在道義上是否錯誤?

回想故事中的困境,海因茨最負責任的行為應該是什麼?

...

其實,此類難以判斷對錯的問題,在生活中,在法理中,并不少見。

事情的全貌很難被看到,看事情的角度也很多樣,對一件事情的評判,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和公正。

相信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法律和制度的發展。

我們的法律體系和道德認知體系,也會往更客觀全面、更人性化、更有差異性和針對性的方向發展。

...

所有謎團還待解開,所有的真相還待揭露,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集的劇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