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平浪静》大概是我最反感的那种电影。

反感之一是它其实一点也不关心人物。看电影前半小时,已经异常难熬,因为人物动机的胡乱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这已经不涉及剧作是否有「硬伤」的討论,而是这些人物、人物关係是否確立,整个戏的前设是否有成立的可能。

宋浩在大雨天去找自己的同学李唐,看到一扇门开著就「確认」这是他同学的寓所,以致引发了整场凶案。我也不知道编剧到底是怎样说服自己设计出如此的桥段,他大概认为每栋寓所大同小异,宋浩在情急之下认错了也没有什么。但这些都是高级住宅区,任意一栋里住著的大概都是有权有势之人(尤其是对比宋浩家庭的整个陈设,明显有阶级差异),他误闯任意一栋其实都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而作为一个刚刚被权力剥削了保送资格的中学生,他有什么动机会这样盲打误撞,实在令人倍生疑竇。其实在剧作上要设计让一个人物「误会」並非什么难事,也许李唐把自己的自行车误停在了邻居家门口,而他的自行车或许又有些標誌性的特色,宋浩一眼看到便误会了此处是李唐的居所,自然无可厚非。类似能够令人物的行为恰如其分的简单设计创作者都不愿意多花笔墨,而是囫圇吞枣,这其实是一种懒惰。

暂且撇开这种设计上的隨意不表。这些开场戏中最无法成立的人物其实是王砚辉饰演的父亲。王砚辉看到儿子宋浩误伤了人,那个人其实还没死,而且央求王砚辉送他去医院,但王砚辉却补了一刀,这个「行为」实在令人跌破眼镜。我还是照例要问,王砚辉杀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以他在官场的身份而言,杀人无疑会给他的仕途製造莫大的风险,他为什么会如此隨意做出这个决定?在创作者角度,大概只是想当然觉得王砚辉补刀是为了保护儿子,但儿子明明没有杀人,受伤者还有一线生机,王砚辉却令他成了「杀人犯」,还令他离乡背井数十载,自己却在家乡安逸无事升官发財,这是什么「保护」?而哪怕是放在一个基本的「人性」的层面,杀人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想做就做的事情,为什么王砚辉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做出这个行为且镇定自若,实在令人摸不著头脑。王砚辉一开始来的目的和「任务」是要和李唐的父亲討说法,但整个行为既没有保护到自己,也没有保护到儿子,也没有完成他「討说法」的目的,所以他为什么要做?何以会这么做?

但更令我瞠目结舌的是王砚辉回到家后,十分愤怒地一脚踢开了儿子宋浩,並让他马上远走高飞。自己刚刚杀了人非但没有任何惶恐的情绪,为什么还要回家对儿子这样?是觉得儿子害他杀了人?那他到底是一个关护儿子的父亲,抑或是一个任意妄为,轻易推卸责任的父亲?我不知道演员在现场究竟怎么接受「踢儿子」这个动作的,我也不知道王砚辉究竟有没有对导演和剧作提出过质疑。王砚辉是不是优秀的演员我不下结论,但至少在这个戏里,他这个角色显然已经变成了创作者的扯线木偶,父子关係完全失效,尤是到尾段时还要上演和宋浩的父子大戏,实在是荒谬到令人哑然失笑。

如果创作人可以对人物的motivation如此弃之不顾,后面王砚辉的角色在家乡完全没有任何风险反而官运亨通,甚至於儿子消失了多年也无人问津,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反正怎样都是编者胡乱说了算罢了。

而到中段仍然有诸多类似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设计,比如宋佳的父亲是警察,那章宇为什么会不忌惮任何风险?他和岳父的戏为什么根本没有?而章宇回来之后又为何安然无恙,甚至邻里都没有过问过他为何消失了这么多年?李唐让章宇开车撞人,欲使之成为共犯,明明章宇完全不知道李唐的犯罪恶行,但现在李唐也无缘无故把自己的把柄交到了章宇手上,他为何会如此蠢?李唐又何以会在收费站怒砸钱,让可能的交易被收费站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现並曝光,他是弱智吗?

类似的「为什么」实在太多太多。除了人物动机本身的诡异,这部戏「不关心人」,是在於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走到今天,是创作人毫不在意的。

李唐在电影一开场是有保护过宋浩的,但他为何今天会变得如此乖戾?他当年对於保送之事的態度究竟是如何的?电影从来没有想要花时间与笔墨塑造李唐,於是乎李唐成年后的形象也就变得十分刻板反智。而李唐强拆的房子为什么会是一眾富人区,强拆「有权势者」的住宅自然风险更高,但电影只是利用了这类议题假扮「现实主义」,背后人物的行为动机和缘由自然更不会是创作者关心的事。其实用「官商勾结」「强拆」这类议题想让自己显得「现实主义」是没有用的,无异於是用各类符號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戏的核心根本不关心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本质就是「偽现实主义」。

小宋佳大概是戏里唯一能吸引人看的角色。她对章宇何以一眼万年大概会令很多观眾质疑,但我也无意臧否这种「强设定」,毕竟爱情本身就是难以言喻的事。但小宋佳从中学时就喜欢章宇,她到底经歷了什么走到了今天?章宇在学校时是高材生,但如今落魄异常,小宋佳又是怎么接受他的这种变化?她既然对章宇一眼万年,面对章宇消失的这些年,她又是如何自处?爱情的重量往往不是在一起的结果,而是「等待」的过程,小宋佳「等待」过吗?她为此付出了什么?

这些自然在这部电影里又是完全欠奉。中段的爱情戏甚至乎和前后的凶案完全脱节,两个人物的前世今生也已经被近乎忽略,而变成了另一齣爱情电影。小宋佳甚至得感谢这种「强设定」,因为她確实是在演出另一部电影,「强设定」令其的人物逻辑简单清晰,而不用被其他事件干涉;但换一种角度来说,小宋佳也无疑成为了「强设定」的工具人,她可以爱的是章宇,也可以爱的是李鸿其,她是谁不重要,她爱的是谁也不重要,为什么爱也不重要,只要找到一个对象往死里爱,用「圣母」情怀让对方最后感动,帮她买个酸奶,大家结婚生孩子就对了。所以虽然小宋佳的演出非常投入,也在这部戏中最令人信服,但我觉得她的角色其实很可怜,因为这个角色恰恰最能反映创作者那种將人物全盘工具化的自大。

当然,提到人物动机、行为的粗疏和胡来,忽略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这在诸多烂戏中本来见怪不怪,这都还不是这部戏最令我反感的原因。我反感的最大原因,恰恰就是他如此不关心人物,却又要佯装成「人文关怀」,佯装成「现实主义」,佯装成「有格调」——这如果不是偽善的话,只能说创作人本身是非常容易自我感动和自我耽溺的人。

这大概是很多標榜「文艺」电影的通病,他们沈溺於某种格调、某种议题之中乐不思蜀,却没有发现戏剧本身恰恰证明了他什么也不关心(不关心人物,不关於现实),而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很多標榜「文艺」的创作人以为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视听语言」,事实是如果脱离了有效的人物和戏剧,那些调度就单纯是在炫技,根本没有「视听语言」、没有格调可言;而剧作如果在人的角度上立不住,那所有藉此发展出来的情感都是假的,都只是自我感动,而所有藉此引申出来的解读也都是自欺欺人,只能令人貽笑大方。

当然更令我觉得悲哀的是,为何这样糟糕的剧作会得到如此多业界人士和一线演员的垂青,並得到一部分评论者的欢迎呢?我当然很为这些演员们抱不平,他们已经十分努力地在投入这个虚假现实,实则空中楼阁的故事。善意地想,也许大家確实希望在国產电影中能触碰到一些真切的、人文的、「现实主义」的题材,只可惜这些都只是这个电影的包装,它的本质其实是「不关心」和「虚假」。

而这个电影前期放映时看来是花了很大手笔经营口碑,网络上好评不断,这也不免让人感慨,也许「虚假」和「不关心」正是代表了我们的电影行业从上到下中最本质、最难以治癒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