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难受,那种哭不出来的难受。电影的节奏并不激烈,很多镜头都像是一种旁观,只是静静地记叙时间的流过,但还是有种看《小偷家族》的感觉,压抑,无处释放。如果爱是一种选择,那么贫穷从来都不会成为阻碍它的借口。如果爱是一种必然,那就更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泯灭它。

赞恩的家庭处境当然贫穷,脏乱的贫民窟,破旧的出租屋;睡觉是无法翻身,仿佛被偷偷贩卖的黑奴;十几岁的孩子就必须去打童工,甚至贩毒;上学的唯一理由是可以往家里拿东西;女孩们被当作交易的对象,经历初潮便会被当作商品许配人家……这里没有一个家的基本定义,只有未成年的童工和新娘。

在最终的审判席上,也给了他的父母申诉的机会。

“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样的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想象一下,给孩子喂糖水,因为没有别的可喂。为了让孩子活,我宁愿犯下一千个罪行。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利批评我。”

要彻底改变这样的状况当然很难。社会阶层的严重对立,底层人民的蝼蚁般漂泊,已经由此导致的情感匮乏、罪恶丛生,已经向乌云笼罩了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但这就是不爱的理由吗?不是!

在餐厅打黑工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拉希尔是个单亲妈妈,除了要躲避身份问题,还要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孩子,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收留了赞恩。

无论是办证的黑中介如何诱惑她,自始至终都拒绝卖掉孩子,孩子是她唯一坚持的底线。赞恩也在她这里,第一次感受到了短暂的母爱和家的归属感,第一次,也是唯一两次中的一次,露出了与他年岁相符的微笑,纯真快乐的笑。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没有爱的家才最可怕。每个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私有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家有儿女》里刘星和母亲刘梅的对话:

妈妈:嘿,我真不该生你这个不懂事的。

刘星:谁要你生了??经过本人的同意了吗??

既然我们已经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上,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照顾好他。只是现在我们对孩子的爱往往陷于两个极端:或者过分溺爱,或者十分伤害。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才是我们应该无条件给的,是一辈子的学问。

幸好,最终虽然被忽视,被伤害,赞恩还是以他的热情和善良去面对整个灰败人生,最终还是有了光明,我们也看到了他第二次发自内心的微笑。

爱是一种选择,而贫穷从来都不是不爱的理由。

PS:虽然电影讨论了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包办婚姻、人口买卖、底层贫困等等,但将这所有问题的解决通道仅局限于少生这一个因素,还是显得太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