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在贺岁档上映的《夺冠》,因为疫情原因,推迟到了9月25日上映,而同为贺岁档的其他电影也只有《姜子牙》改在了之后的国庆节上映。今年国内外电影行业不景气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本应再选一个贺岁档上映的电影选在了国庆档,不管好看或者不好看,都应该值得一些掌声。

...

与《姜子牙》上映后的两极分化不同,《夺冠》更多的是与“女排精神”捆绑而获得的情怀加分。我也知道今年一月份《夺冠》进行的超前点映版本与现在的版本有所出入,但是我并没有看过超前点映版本,所以只针对这次上映的版本进行观影后的评价。

正如我所说的,《夺冠》的好评更多的来源于和“女排精神”的捆绑。抛去这一点,这部电影有许多“让步”的地方让人不免惋惜。

无名氏

彭昱畅饰演的谁,吴刚又饰演的谁,老一辈女排队员们都用一个个号码去替代姓名。一句“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直接把中国女排的功勋教练袁伟民的名字给一笔带过。可以说影片除了年轻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和郎平教练的名字外,几乎就没有那些中国女排史根本就无法抹去的名字出现。

...

彭昱畅饰演的陈忠和,吴刚饰演的袁伟民,这些名字从未出现在正片之中。虽然有传闻说陈忠和不满其中一些关于自己的情节而要求片方删除,但是也没有实锤过。然而从这一版的影片来看,或多或少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让片方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姓名下起剪刀。

字幕代替比赛

全片通过三场比赛展现了三代中国女排在三位女排教练带领下的女排精神,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场次的比赛就用字幕代替了。甚至是最后的决赛也没有一个镜头出现,直接跳到冠军领奖台。仿佛在和巴西队打完淘汰赛就直接确保的冠军一样,私认为可以剪辑一些当时比赛的精彩瞬间来填补,尽管后面的决赛有多顺风顺水。

...

以上就是本片两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缺点,下面我就要夸(吹)了。

改革

《夺冠》开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和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竞争冠军为起始,然后闪回到“女排精神”的萌芽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闪回到漳州基地之前,还有一段改革开放后街道上车流穿息,人头攒动的画面。

这段画面直接造成了情节上的割裂,但是中国女排恰好就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所以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女排精神”与中国历史大事件“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

...

在影片进行到郎平接手中国女排后,郎平提出要对中国女排的体制进行一次大改。这是又一次改革,也是新时代“女排精神”诞生的基础。

前后两次改革,新旧“女排精神”。所以影片开始那段改革开放街景,除了告诉我们时代背景之外,还在告诉我们,“女排精神”与改革开放或者改革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郎平传》还是《中国女排》

众所周知,《夺冠》的原名是《中国女排》。但是许多人观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郎平的自传。但实际上,郎平也是和“女排精神”密不可分的人。从“女排精神”之初到现在的新时代“女排精神”,郎平从球员成为教练。不管你怎么绕,都绕不开郎平这个人。

...

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影片不可能逐一去介绍每一个人物,只能找与“女排精神”关联最大的一个人作为主线去连接三代中国女排,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郎平最适合做这个穿针引线的人,并且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也是足够让她担当起这个分量的。

演员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青年郎平的演员正是郎平的女儿——白浪。白浪和她的母亲无论是身高还是相貌都极为相似,所以是饰演青年郎平的不二人选。

...

白浪从小生活在美国,十四岁时才开始打排球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她的中文一开始也不是很流利,但是在片中,已经看不出她在美国生活过的痕迹。

作为专业排球运动员,无论是白浪还是其他出演的运动员,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演艺水平。当然,在后续的惠若琪那一批新时代中国女排,由于饰演的就是自己,并且没有经过一些前期的表演训练,尽管是在本色出演,但是演技还稍显稚嫩。

而出演郎平的巩俐,虽然在身高上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镜头等道具处理,这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过她对于郎平的动作,语言等一系列非常细节的“神还原”,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违和感,反而完全沉浸在她的演技当中。

饰演青年陈忠和的彭昱畅,身体娇小,在一众高大的女排面前也十分符合陈忠和本人。为了饰演“陪练”角色,彭昱畅进行了半个月的排球训练。

总结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在节奏上有快有慢,对于赛场之外的女排姑娘们也有足够充实的戏份。尤其是最后大战前夜,朱婷等女排姑娘围坐在一起讨论彼此之间出现的问题,还原了当时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