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幼时习武,后学美术,转而又投身电影行业。导演本身独特的人生经验决定了他的电影所涉猎的题材与拍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作为作家的徐浩峰参与编剧,他渐渐找到了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投诸影像的可行方式。为他后来执导《师父》奠定了根基。

戴锦华老师说过:“我所寄予最多希望和期待的一种尝试,就是由艺术电影大师再度处理一个本土极具特色的类型片,一个电影的类型化的定型想象。经由电影艺术大师的介入,经由原创性的艺术电影语言的改造,而双方,双向激活。它一方面可以再一次地打开逐渐封闭起来的类型片的世界,而另一边,它借助类型片给渐次自我定型的艺术电影汲取新的活力,汲取新的可能性。”

...
一代宗师体现了王家卫导演自身风格极强的包容性

其后,戴老师提到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前者武术指导袁和平,将武术动作,武术精神融进了王家卫高辨识度的个人风格当中,二者产生的化学反应,构成了影片的基本精神。侯导的《刺客聂隐娘》取材于唐传奇的一则故事,加之以侯导长镜头观望感的个人理解,呈现了武侠影片的另一突破。

...
刺客聂隐娘大远景别有风味

徐浩峰作家出身,放眼影坛,由作家转型的电影导演影片大多富有诗意而晦涩难懂,更加注重观影时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共鸣。换句话说,他们更注意——人。

武侠片是中国特有的类型片,就像美国的西部片。其具有极强的本土特色,杂糅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认同。何以说《师父》是中国电影导演对本土类型电影的有效尝试。首先,师父立足于扎实的剧本创作。这一点,应该每个人都在迪士尼版《花木兰》中看到了反面教材的影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国导演,中国作家,都在毕生思考的命题。“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对于本土电影,质胜文最怕流于平庸,落入俗套;而文胜质最怕曲高和寡,无病呻吟。前者下里巴人,后者阳春白雪,怎样把握好其中的度,是一个需要用大量实践去探索的问题。

...

其次,本片风格极具特色。对武术不甚了解的观众也能看出来,在这部影片中,主角在“真打”,徐浩峰摒弃了理想化的舞蹈式,表演式的武术编排,转而加入实战的元素,让观众能够在兵刃相接之间真切拥有实感。而不是跳脱电影之外,以观赏大型体操现场的视角看主角人物动辄飞檐走壁,出入千军之间而毫发无伤。从《师父》里面我们有了真切的“肉感。

...

”另外,本片长达七分钟的巷战将人物置于狭小空间内,集中矛盾制造紧张效果,与《出租车司机》解救妓女一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即便导演选择一种极为克制,踏实的呈现方式,最终效果给人的感觉却是其华丽程度可与《一代宗师》宫二雪中习拳相媲美。

近几年武术题材电影随着《叶问》系列的黯然收场逐渐淡出视野,即便是《叶问》系列,后期在讲的故事内核也无关本土武术文化的传承,而是中华武术在洋人枪炮的侵入下的立身问题。

...

其内核的畸变是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这种不可控因素密切相关的。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如何能够讲好本土故事还兼顾商业性,徐浩峰导演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至于其他的可能性,还有待中国导演更多的自我审视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