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是由短片引申出的長片,其劇本的構架很明顯受到了《海街日記》的影響,但是本片可取之處就在于,把一個類似的故事套用下來并沒有顯得水土不服,反而衍生出一種極具本土特色的台式風味。這一點,在此之前,做得最好的還是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人導演——李安。李安的《飲食男女》就是最好的範例,通過中國人具有儀式感的“飯桌”讨論親情話題。《孤味》則通過一個父親的缺失一家女人的表現來書寫經曆着生老病死,柴米油鹽的幾個女人們。

...
孤味劇照

...
海街日記劇照

兩個小時的長片體量使它也具有了一部分史詩意味,被稱為“台灣社會的手術刀”的楊德昌《一一》表現的就是一個家族的史詩,不必恢弘大氣,而是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歡笑和淚水,迎接與告别中緩緩道來人生的五味“酸”,“甜”,“苦”,“辣”,“鹹”。《海街日記》中,是枝裕和則用“梅子酒”這個物件點明全片的奧義,生活就像酒,越釀越醇,樹木希林扮演的老人看到一隻黃蝴蝶在花叢間飛舞,高興得像一個少女。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就是最貼近我們的生活的,她們無處不在,卻又最容易被我們忽略。侯孝賢曾經拍過一部被編導生譽為“最催眠的十大電影”之一的《悲情城市》,則是把傳統家族的放大,不光用鏡頭表現出家族堅韌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還加入了家族的興衰起伏,這就使本片完全地與一般的家庭電影區别開了,而有了一層悲壯的含義與覆落之美。

...
二姐

再來說說本片《孤味》,孤味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林秀英年輕時被丈夫無情抛棄,但是堅韌的她一個人靠做蝦卷發家緻富,辛苦拉扯大了三個女兒,在自己的壽宴将至時,忽然聽到了丈夫去世的消息,林秀英就在下定決心給丈夫辦葬禮後,結識了陪伴丈夫走過中年的女人,并重新認識了自己的三個女兒,大女兒生活随性,感情生活不穩定,又趕上了癌症複發,生活幾乎變得一團糟,二女兒對丈夫有猜忌,不聽女兒的意願,強制把女兒送出國念書,三女兒年齡太小,根本不懂的母親的良苦用心,卻叛逆地責怪母親不接受父親。一家人各懷心事,生活的重負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地爆發,不僅傷及自己,還會使身邊的人寒心。

...
三姐妹在一起的調光是暖的

影片中最後一場戲,林秀英終于解開心結,慢慢走向靈台,周圍的布景因為是葬禮所以全都是白色,看似不是刻意為之,卻達到了在這個情節點上熒幕空間和心理空間留白的效果。同樣說明,在林秀英的心裡,終于能夠接受丈夫在自己最艱苦時候的缺席,并且在現在,林秀英給他留了一個位置,前一個鏡頭,在出租車上的那一場戲,觀衆陶醉在歌聲中,鏡頭一轉,戴着墨鏡的年輕的丈夫出現,林秀英起先吃了一驚,随即又跟着丈夫忘我地唱了起來,這個畫面就說明了銀幕空間與人物心理空間對等,在出租車上給丈夫留了一個席位,在林秀英的心裡,丈夫同樣有了一個位置。

...
銀幕空間與心理空間重疊

人生不過百年時間,柴米油鹽,生老病死,大大小小的是非組成了我們的生活,賈科長的《三峽好人》就用了“煙”,“酒”,“茶”,“糖”作為四個段落的小标題,一方面體現了他對小人物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終極的藝術就是回歸生活,片名中“孤”字,說的不僅僅是主角林秀英,更是所有的女性角色,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成年人總有一些苦痛要自己承擔,但是即便如此,人間至味還是血濃于水的的親情,是這分親情給了每一個人孤獨的勇氣,也是這份“煙火氣”賦予了本片積極的現實意義。《孤味》算不上今年最好的台灣電影,但是它向我們展示了回歸傳統叙事的一種“煙火”精神,這一點給青年導演開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