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生长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

前言:

近日连续看完《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豆瓣高评电影。感官上的触动大抵上来自于对人生的思索。诚然,万物根源皆缘自“生”——生命、生活和人生。但说实话,相比于同一时期在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输给《阿甘正传》的《肖申克的救赎》的确给了我更多的感触。

至少看完《阿甘正传》的我只是觉得无论怎样的生命都会拥有属于自己人生中的那份曙光,并依傍着这一束灿阳而生活。当然,前提是我们得自己去寻觅这曙光的妙处居所。阿甘就是用自己的真心、正义和无畏(亦无谓)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曙光。

然而,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我忍不住放下手里的一切琐事,打开电脑,似乎有无尽的思绪想要记录下来,生怕稍纵即逝,造就遗憾。毕竟,对于这种可以称之为我与“肖申克”认识以来的首因效应,于我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电影梗概:《肖申克的救赎》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如观众所见所感,影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体制化的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讲述了一个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害妻子的凶手送上法庭,被判终身监禁。

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人间地狱。而狱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重获自由。当翌日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发现他已不翼而飞,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罪证之前,畏罪自杀。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自1994年放映以来一直牵动着观众的人生,这毋庸置疑。这部通过描写是非颠倒、黑白通吃的监狱生活的著作,揭露了电影中人性的黑暗和丑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紊乱。

影片是以被判终身监禁已经在“肖申克监狱”服刑二十年的瑞德的视角,借由瑞德的第一人称视角去塑造安迪这个在监狱里“自我救赎”的带有“希望”的积极向上之人的同时,也安置了形形色色的,都以消极自我生存的人物形象与之对比,比对之下,更加彰显了主人公安迪的“希望”人生。

...

对于这份“希望”,我的见解可分为“三化”:分别是安迪入狱后经历监狱的“体制化”;适应监狱的“救赎化”;逃离监狱的“自由化”。

一、“体制化”的监狱生活,是安迪“希望”种子的萌芽阶段

...

如观众所观,影片开端是银行家安迪被妻子背叛,接着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妻子和其情人死亡案例中的替罪羊,没有任何证人的安迪是百口莫辩,最后只能顺着“法律”以终身监禁之刑入狱,开启他“新的人生”的篇章。

至此,故事的体制进入发展阶段,安迪“体制化”的监狱生活也从此铺展开来。初进这座瑞德口中诡异的围墙,安迪被瑞德和其“朋友们”打赌玩笑,瑞德认为眼前这个“弱男子”会是众囚犯中第一个因不适应监狱生活而流泪的人,但是,瑞德却因此输掉了两包烟的赌注。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随着囚犯人流进入监狱时,唯独安迪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或许从进入监狱开始,他的内心就藏着一颗坚硬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希望种子”。只不过这颗种子被世俗的丑恶掩盖住了,只有安迪本人能够察觉到罢了。

...

入狱后安迪并没有多言,相反他是众人之间最为寡言的一个。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始终在摆谱,在“装逼”。就连询问瑞德要的“外面的东西”都是与众不同的——鹤嘴锤。显而易见,从安迪对鹤嘴锤的需求我们会有一点点地察觉,他有着和众人不同的想法。但是观众跟着瑞德的想法,从瑞德的视角看到的一样,如此小的锤子如果想要“越狱”起码要个六百年。但——

二、“救赎化”的狱内生活,是安迪“希望”种子的生长阶段

...

就好像瑞德所说的那样,监狱的每个人都会找些事情去做,以打发时间,安迪也不例外。但由于安迪对地质学感兴趣,加之一丝不苟的性格,他所做的一切在其他人看来都是奇特的,都是不想去深入研究的,也恰恰如此,让安迪想要“越狱”的想法一直都没有被任何人看穿,包括读者在内。

从安迪得到鹤嘴锤之后,安迪接触到了许多人,历经了许多事,感受到了各类情。这些人、事、情就像阳春雨露让安迪内心中的“希望种子”越发滋润,生长。面对这一切,安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内心对希望的渴求,不像其他人那样消极生活,顺应监狱里的时间流动,也没有就此随波逐流,而是做了许多可以净化心灵,洗涤鲜血的事情。这些事情成为了安迪自我救赎的勋章。

...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里经历了接近瑞德与瑞德成为好友、遭三姐妹毒打和性侵、争取到修缮房顶的活,意外发现并帮助监狱官解决上税难题、被多人咨询理税财务问题、扩建图书馆、给狱友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帮典狱长洗黑钱、教汤米学习等一系列事情。

...

尤其是在汤米入狱后,听到汤米说到见过真正杀害他妻子和其情人的凶手后,他向典狱长提出重新审理案子的请求遭到拒绝,被关禁闭之后又听闻汤米的死讯,最终忍无可忍,内心中的那棵从种子长成的参天大树将其一直以来掩藏着的所有情绪迸发开来,像一颗盛大的果实坠入大地一般,一声爆发声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震耳欲聋。

三、“自由化”的狱外生活,是安迪“希望”种子的收获阶段

...

从一场暴风雨开始,安迪在那个夜晚的前一天和瑞德告别,交代“后事”,鼓励瑞德“别低估自己”。于是在别过典狱长,穿走典狱长的皮鞋,带上入狱19年以来积攒的所有,其包括身份和物质在内的一切外界生存所需在黑夜里穿进那个用鹤嘴锤挖出的洞,爬过约五个橄榄球场长的臭地下水道,最终获得新鲜空气,在暴雨中享受自由,酣畅淋漓。

...

在那一瞬间,观众看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希望无限延长的巨大能量。影片从此处开始转场,典狱长畏罪自杀,瑞德打破“驳回”,获得“批准”,带着安迪的希望引导前往自由圣地,两人再度相聚。影片也从此卸下完美的序幕。

...

与其说,影片最后是安迪“希望种子”收获的时刻,亦或是瑞德和安迪的自由聚拢,不如说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里所有拥有自我,怀揣希望的人类的自由集合。

...

由此可见,希望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人们无法捕捉;也可能是未知的结局,无从猜测;但她又是真真切切的,需要感悟。只有当我们用心去寻觅,去触碰,才能看见,并与其相伴,得其妙姿。

《费加罗的婚礼》: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伯爵家: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

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的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全剧最著名的有以下四个唱段: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