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尕谣》是张楠导演的第一部纪录长片,从拍摄到制作长达4年之久。

张楠导演用他质朴而真实的一个个镜头,记录了音乐人张尕怂在追梦路上重又溯源怀乡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民谣歌手”,他在爷爷的意外离世后,才发觉自己身上正慢慢流失曾经那股“农村味儿”。还未成名的尕怂希望找回家乡曾经带给他的感觉,也找到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

1月30日,书本在北京组织了的《黄河尕谣》的专场点映,许知远作为亲友也来观看了这部影片。映后环节,张楠导演和小飞导演与我们聊了聊影片的创作,以及张尕怂。

采访:凌霄

编辑:Miranda 金恒立

公众号:抛开书本

拍摄《黄河尕谣》的缘起是什么?

最初想要拍摄它是因为影片主人公尕怂身上的人格魅力。

尕怂少年早熟,他很早就走上了民工这条路,最终他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人,也有独到的兴趣和志向。

7年前,我第一次跟随他到甘肃的农村寻访艺人前辈的时候,我被尕怂与艺人前辈交往时的情谊深深打动。后来,我又在他的白银的老家感受到了他和他的家人之间很深的连结。此外,尕怂通过他的努力,让那些我们所不熟悉的乡土音乐又重新焕发活力。

我想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是人和人之间,人和土地之间的联系。我由衷地盼望会有一个新的时期的出现,那时候的音乐和电影都可以更有力的表达我们生活中的感受,能够唱出、演出更多人的心声。

...

从18年《黄河尕谣》上映到今年已经有2年多的时间了,现在看和一开始上映时比,有什么不同的观影体验?

我其实挺久没看那个片子了,我也不敢看,因为我挺害怕看到片子里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但是《黄河尕谣》都还是自己“生”的孩子。不管它怎么样,我对它都挺有感情的。再加上《黄河尕谣》能够有机会重映,有大象点映和各个发行机构的帮忙,能和挺多朋友见面,我觉得由帮我重新找到了当时做这部电影的那种心情,挺欣慰的,也很开心。

...

...

在整个拍摄的时间跨度里,自身和尕怂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13年的时候,我是从学校毕业了两年的年轻人,而他是从学校辍学两年多的年轻人。他想巡演,而我想做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

然后我们都内心有一些野心,也有很多对实现梦想的想象和憧憬,也有一些我觉得各种办不成的事,最后遇到一起决定合作拍一部关于他做音乐的纪录片。

在三年的创作时间里,我觉得我们的变化都是很大的。我直到这个电影拍完,做后期的时候才更多理解这个阶段发生的事情。整部电影的完成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从13年初到16年的春天。

...

无论是唱关于美钞和挣大钱的愿望,还是关于生孩子的朴实愿望,尕怂在影片中的歌曲都带给人一种真实感,并且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尕怂的精彩语录。在讲述故事上,是如何做选择这些内容的呢?

尕怂在我心里是一个有舞台人格的人。只要镜头对着他,他就开始兴奋。

他爱表演,也是个很激动的人,所以我不用担心要挑什么拍。拍摄的过程中经常就会有很多挺好玩的事情,然后就拍下来。到了后期做剪辑的时候,我才去挑与我要讲的故事有关系的内容。

...

剪辑的过程中,很多西北话被剪掉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删减?如果能把这些西北话那个原汁原味的复原的话,乡土气息是不是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我在剪辑时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但我更看重的是故事内容。我想要呈现的,什么不是我想要的。我并没有在方言的选择上纠结过多,但如果是一个方言电影的话也应该挺棒的。

提到故事,就不得不说尕怂的歌曲贯了穿整部影片。从中国达人秀那场到很多原创歌曲和片尾曲的呈现,全片的音乐是一点一点的铺,在情感上一点点的递进,那在音乐的选择上是如何取舍的?为什么没有给很多演出现场的同期,而只选择了一场?

首先我做后期的时候,可能还经历了一个阶段去平衡这个问题。因为尕怂的歌很多,可我做的是一部电影。我要有自己的故事,情绪和主题要讲。

这不是一个音乐传记片,更不是一个音乐巡演的纪录片。我只挑了一些我觉得最重要的和这部片子最有关系的音乐。整个这片子的成型基本上经历了有4个阶段吧。

...

...

...

...

...

...

...

...

...

...

我刚认识尕怂的时候,他做了他最初的两张专辑《泥土味》和《开春》。那个时候他唱的歌还特别乡土,他会去广泛的采风,然后去演绎这些歌。
后来,在我们一起拍摄的这三年左右时间里,在我们和他相互的影响下,他又做了新的专辑。那时候,我们一起去了他家的山头村,拍到了很多素材,后来又有了他的第三张专辑。
等到电影做完之后,就有了后来的《山头村,人家》和《黄河尕谣》。这部电影和尕怂前后5张专辑的创作是在相互刺激的作用下完成的。我在电影中遵循了他整个创作的时间线。片尾曲是我们电影做完之后,尕怂专门为这个电影唱的主题曲。
片中尕怂说:“我觉得我现在唱的不是民谣了。”作为尕怂成长的见证者,对这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其实我很期待他有一天就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说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意外,而且我觉得我是没有办法去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是特别复杂的一种情绪,这个问题应该是要开放给所有人去自己理解的。因为我们只有在对这个世界有一定了解之后,对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的事情才有一些复杂的判断。 尕怂并不是生在黄河边的,从精神上和物理上,尕怂和黄河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关联?
虽然张尕怂并不是生在黄河边的,但是他和黄河之间还是有亲密的连结的。我和尕怂都是甘肃人,但是我觉得是不是甘肃人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整个中国的西北地区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对黄河有相同的感情。
“黄河”其实它是一条纸带子,它是一个虚的东西,不是说家一定要挨在那个流域或者是在河谷那个区域,它才有连结的意义。它只是我们对空间上的一个认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地方。
我觉得尕怂和我会有同样的心情,因为当你想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你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
黄河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对于地理位置上的一个认知,那黄河是否在西北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
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人或者更年长的朋友可能曾经都思考过中国的文明是怎么来的。我们可能会花很多时间或者精力去探讨这个问题。
可能今天我们就是有一个相对繁盛很多的一个面貌现象,大家可以接触到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它有几个重要的源头,黄河就是其中一个,至少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些文学作品,电影,音乐,那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你去就是黄河感受到的空间和人的生活。 源头可能就代表着那些原始的,野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其实在张尕怂身上都能看到并且感觉到。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不管是信息,电影,图像,都是过于精致的,缺少这些野蛮的东西?

我想把这种土地上的人的生活的状态呈现给大家看,但我觉得我并不提倡说任何东西都要有粗犷的感觉,而精致是不好的。我不觉得这是一个高下的问题,我希望它是丰富的,然后这些因素都可以有相互的作用。
尕怂他在南方的观众和粉丝其实特别多,我想这就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对文化有着比较大的统一性的理解。我们会觉得说我们其实是在一个很博大的、很完整的一个文化的体系里面,我们都是相关联的。
本次《黄河尕谣》书本专场点映在北京、上海、无锡三城同步进行,不同地域的影迷在同一时刻体验到了相似的心绪。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