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夺冠》已有月余,惰性使然,没有及时写观后感。这也正印证了影片中“达康书记”的那句话:人是有惰性的。但是,《夺冠》点燃的热情还未褪尽,今天回顾一下。

影片用三场比赛,1981年大阪世界杯决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淘汰赛。三个教练,80年代的袁伟民教练、从陪练接棒的陈忠和教练、曾经以“铁榔头“之名叱咤球场的郎平教练。两代球员,没有自我只有集体的老一代球员、彰显自我个性十足的新一代球员。具有时代印记的场景,具有传承意义的女排精神,呈现了珍贵的时代影像,同时也完成了一场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激活了国人强烈的家国情怀。

人们常说: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在这部影片里,我看到了变与不变的共存。

时间在变。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之年。

空间在变。

影片中有一句很扎心的台词: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我哭了。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在变,八十年代简陋的福建漳州体训基地,现代高端大气的宁波北仑训练基地。中国大地在变,城市扩建不断包围农村,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科技在变。

影片中,老一代球员们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观察比赛对手特点的一幕和新一代球员们通过超大高清的LED屏钻研比赛对手的一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多年过去,中国早已翻天覆地,曾经只能在赛后回看比赛得到的数据,新时代在比赛现场可以即时提取相关数据,及时调整场上战略。中国女排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知己知彼,胜算更大。

心理在变。

影片中说: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老一代女排姑娘们身上背负着全社会的期望,打排球一心为了赢。

郎平说:“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唯一的价值。”

曾经的中国因落后而追求精神的强大,所以把赢看的无比重要,现代的中国早已国富民强,赢也不是唯一的价值了。郎平认为,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

只要自己竭尽全力了,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现在呢?新一代女排需要放下这个沉重的时代包袱,从实现自我的维度去赢球。

郎平和球员的对话是新一代女排们最真实的心理蜕变。你要为自己而战,不是为他人;你应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做自己。

“你为什么打篮球?”

“为我父母”

“那么你始终也打不出来,再想!”

“变成你”

“你无需变成我,你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郎平说:有些人感觉我还在场上消耗了青春年少,没有技术专业,一身伤势,我认为非常值得。

只有做自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热情在变。

八十年代,全民都在观赛,夺冠后是全民的狂欢。而在娱乐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体育项目已不再是唯一,人民的热情和兴趣早已被瓜分。比赛的结果已变成了键盘侠的狂欢,赢了点个赞,输了骂声一片。

精神永恒不变。

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比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人们想到的都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永不停步。提起女排精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精神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永远不变。

有一句至理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

影片中说:要是有1%的期待,就需要尽100%的勤奋。

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想要成功的果,就要有勤奋付出行动的过程。影片中老一代女排们最多的画面,就是她们在训练的场景。血汗泪交织的画面直击灵魂。

片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练”。教练说:你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不行,你今天不练,明天一早我就练你。

在里约奥运会拿下冠军后,郎平也对媒体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而过硬的技术,就需要尽100%的勤奋练习而获得。

2小时15分钟的电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让我们深刻地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内心强大的后盾。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无所畏惧的做自己。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坚强的内心,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