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進入影廳前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即将觀影的消息,瞬間,很多朋友在評論區發來溫馨提示:别忘了帶上紙巾。無可回複,每個人的動情點不同,就像笑,有的人笑點很低,有的人可能不為所動。我想,哭,亦是如此,有的人淚點很低,有的人毫無動情之念。

在線上訂票時看到這個時段的票已售出4分之3,看樣子,9.2分的口碑不是虛的。不過這個高票房和好口碑一定也有疫情的底色,因為中國抗疫的成功,我們的國人對我們的國家更有信心了;因為疫情的肆虐,我們的國人已許久沒有機會出入電影院了。總之,一件事情的成功,總有各種因果關系。

147分鐘的劇,讓真實的曆史事件中524團一營八百(實際人數410人左右)壯士在四行倉庫血戰四晝夜的曆史清晰重現。電影制作水平優質,情節巧妙合理而不失藝術性,一班實力派演員用上乘的演技诠釋出每個大小人物的特色,雪恥了以往戰争愛國劇的浮誇。讓觀影者真切地感受到侵略者的嚣張、夷人的冷漠、壯士們的偉大、人性的脆弱、信仰的力量、視死如歸的精神……

整部劇,讓我熱淚盈眶的是敢死隊的隊員們清點名冊,腰纏手榴彈,毅然從六樓窗口一躍而下與敵兵同歸于盡的壯烈情景,在配上何香凝的那句: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頓時淚如泉湧。于我,僅此處有淚點吧,更多的是深思。

...

人性:怕死是人性的本質。

影片中有很多小人物,老算盤、老鐵、老葫蘆、端午……怕死,不敢開槍,不願開槍,想方設法想要逃離倉庫。

而人各有命,軍人有軍人的命。他們:甯願死,不退讓;甯願死,不投降。他們勢要流盡最後一滴血,都要與敵人拼到底。

...

喚醒:使更多人覺醒。

中國人的麻木,外國人的冷漠。

河的這邊,是地獄,是槍林彈雨,八百壯士與敵浴血奮戰。河的那邊,是天堂,歌舞升平,太太們的麻将聲和嘻笑聲,租界外國人的賭局和下午茶。

中國人以為躲進租界就真的安全了,其實不然,唇亡齒寒的道理誰人不曉?隻是,都在裝睡罷了,自欺欺人罷了。國沒有了,還有哪門子的家呀?

外國人以為租界是他們的地盤,小日本是不敢侵犯的,他們似乎忘了他們隻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圍了一圈栅欄而已,倘若一個國家都沒有了,還有哪門子的家呀?

謝團長說:這個國家病的不輕了,我們一定要叫醒更多人。

于是,在壯士們始終堅守的精神和慷慨赴死的慘烈下,終于喚醒了大多數裝睡的人,他們捐款捐物捐軀,積極加入到這場保衛家園的大戰中。

在最後的撤退戰中,謝團長叮囑壯士們:一定要活着,隻要有一個人活着就可以叫醒更多人。

無獨有偶,魯迅先生也曾因看到大多國民的麻木不仁而棄醫從文,期望通過文字喚醒更多國人,實現從思想上救國。

成長:經曆是最好的成長。

端午在經曆了逃離,向俘虜射擊,不斷成長,最後英勇就義。

小湖北在經曆了戰亂,小七月的犧牲,瞬間長大,最後果決參軍。

很多人以為,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其實不然,他們是瞬間長大的。就像小湖北,在聽小七月說:“當我死了,你替我”。他是無法理解的,但是,當他直面小七月的死亡後,瞬間就成長了,穿上軍裝,眼神堅毅,無所畏懼,再無初入倉庫時的膽怯和恐懼。

魯迅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小胡北經曆了親人的流血離世,經曆了小夥伴的流血犧牲,經曆了衆多壯士的壯烈犧牲,他開始成長,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是小七月的接替者,他是未來的勇士。

傻傻的老鐵,從另一個戰場上活下來的人,尤其害怕死去,心心念念着家裡的老婆孩子,看到流血就發軟,讓他拿槍就發抖,在經曆了幾天的血戰,目睹了壯士們英勇拼搏,視死如歸的浩氣,脆弱膽小的心開始堅強起來,最後悍然赴死了。

信念:人生的拐杖就是信念。

曆史史料記載,謝團長原型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524團一營斷後掩護,集中到四行倉庫,表示決心以生命報效國家,誓死完成任務。他抱定了必死完成任務的信念。因為信念的支撐,才在敵強我弱的戰局下,再一次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影片中,每一個腰纏手榴彈英勇跳出窗口的敢死隊隊員,他們内心都有一個信念,山河破碎,男兒許國。相信是這份信念的力量,讓他們一躍而下,悲壯而不屈。

曆史:史可明鑒,史可明智。

《八佰》壯士代表着無數為國拼搏犧牲的人,我們要牢記他們,因為我們生活的靜好歲月是他們為我們創造的,我們要思考他們犧牲的意義,讓這個意義傳承下去。

《八佰》重現的隻是曆史長河中的冰山一角,而上映的效果可見一斑。讓我們銘記曆史,才能更清醒地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隻有國強才能民安。

一部《八佰》激起了無數人的愛國情懷,而在井岡山、大别山等革命聖地,每一個烈士都是一部愛國片。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無數愛國之士負重前行。

銘記曆史,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