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被悲傷擊垮,而是無法從悲傷中站起來。”電影簡介的第一句話就濃縮概括了影片主人公查理經曆痛失至親的悲傷現狀。

而查理又是幸運的,他的身邊有很多非常愛他的人,房東太太、律師、老朋友艾倫、美女咨詢師等等,不論愛的方式是封閉的愛,還是打開的愛,隻有愛從心出發,才得以幫助查理從悲傷中慢慢站起來。

影片的開始一直在不鹹不淡的在演繹艾倫的工作和工作插曲,完全沒有代入感,讓我覺得這個電影好似很無聊。直到艾倫與查理再次建立起友誼,慢慢走進查理的内心世界開始,才讓我沉下心繼續觀看,開始共情主人公查理的情感。

創傷

英國經濟學家奧斯沃爾德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表明,所有悲傷中位列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失去配偶和失去子女。主人公查理卻同時失去了妻子和所有孩子,讓他的悲傷直接翻倍,導緻他的精神出現了障礙,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沒有了正常人的情感世界。

逃避

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就是人類面對危險時有最兩種最原始的應對方式,(Fightor flight)戰和逃反應。很顯然,查理選擇用“逃”來應對自己無法化解的悲傷。

他封閉了自己的世界。他放棄自己的牙醫事業,逃避所有曾經出現在他們完美家庭生活中的人,因為看到熟悉的人和事,他的悲傷就會随時流淌。愛他的人都幫助他拒絕他不想見的人,比如每次有熟悉的人找他,就會被律師和房東太太應付了。他的嶽父嶽母認為查理不願意面對他們是他太無情,把他送上了法庭,并呈上了自己女兒和外孫女們的照片,當庭指控查理的無情。而查理跟以往一樣,隻要看到熟悉的人和事物時,就開始了他的“逃跑”機制,放大耳機音量,聽那首永遠不變的歌,情緒失控。在衆人的幫助下,查理的情緒穩定後對嶽父嶽母說的話,終于融化了他們的心,他們的理解便從心開始了。

...


...


...

他隔離了自己的情感。他不願意向任何人打開心扉,如他所言:我不喜歡回想。實際上是他懼怕面對自己的情感,他的内心除了悲傷,還有深深地内疚感。比如,他不斷地裝修廚房,裝修好了再拆,然後再裝修,已經進行了一百多次的折裝,都無法讓他停下來。原因是因為妻子跟他的最後一次對話就是妻子希望他可以重新裝修廚房,而他以發脾氣吵架的方式回應了妻子,所以他有深深地内疚感,他通過不斷地折裝這一行為來減輕自己自責。

...

他也不願意進入别人的情感世界,比如,在艾倫的父親去世時,他還要拉艾倫去玩,他不想去感受别人的悲傷,也無法感受别人的悲傷。但實事上,他是懼怕感受悲傷的,因為他還沒有從自己的悲傷中走出來。

理解和接納

艾倫在幫助查理的過程中,慢慢理解了查理的情感和行為,當他用心開始理解和接納查理的很多行為後,查理向他打開了心扉訴說了自己的故事。

而我在看到查理開始講述他和家人的故事那一刻,情感爆發,淚流不止,因為我真的感受到了查理壓抑在内心的悲傷,感受到了自己逆流成河的悲傷。

美女咨詢師與查理的咨詢過程中,查理無數次的沉默不語,帶耳機聽歌。咨詢師的耐心和無條件的接納最終讓查理打開了心扉,述說自己的故事,也願意接納後期咨詢師的幫助。

影片中,老法官對查理悲傷的理解和接納,最終讓嶽父嶽母從心出發,去理解查理,最後成功撤訴,讓他們互相感受到彼此愛的力量。

羅傑斯說: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

片名《從心出發》就是對愛的诠釋,願每個人都懂得愛的内涵,都能擁有穿越悲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