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illes抽噎地说出一个个名字后,电影院的灯亮起,却好像毫无作用,整个影院就好像变黑的荧幕,黯淡下去了。5分钟悄悄走过,没有人离开,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看到这种情形,可见电影质量之高。《波斯语课》这部电影,我愿称之为疫情以来的个人最爱电影。

故事角度新奇,Gilles为保命教想去德黑兰的纳粹军官自己用同胞名字改编的“假波斯语”,在几次波折后,顺利被救,军官因一口“假波斯语”暴露身份被抓,在他向往的,去德黑兰的路上。我喜欢导演对纳粹党的刻画,军队里的人平时生活看起来与常人并无两样,同样有职场的尔虞我诈,儿女情长,官官相护,聚会郊游,但当一个因上司训斥而心情低落的女军官把一个妇女的手按在油锅上时,就会因为她一秒间从凡人到恶魔的转变不寒而栗。这种日常刻画既可以是对纳粹的讽刺——自诩为高等人种的他们也是唯利是图的‘低级人’,也可以通过对待同族人和对待犹太人的对比看出纳粹的恶魔行径,令人发指的极端种族主义,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可以是普通人,可是因为被煽动,被洗脑,就变成了魔鬼,可见战争下人性的极端扭曲,把人性最原始的恶全激发出来。片中对科赫军官的刻画最为精彩,一个出身贫寒的厨子,看见街上找人就稀里糊涂地加入了纳粹党,如果没有纳粹分子的蛊惑,也许许许多多的德国人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吧。当今世界种族主义,单边主义盛行,我们要警惕那些图谋不轨的人,珍惜现在的和平。从另一角度,引用豆友的话,科赫军官也是典型的“愚人之恶”的代表,没有自己的观点立场,随波逐流,轻易间被蛊惑,最终收到了惩罚。有好多人同情他,但失去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同理心,是可以被原谅的吗?最后他也只是 尊重了Gilles这一个犹太人,那个名单他只需看一眼就能发现谎言,可是他内心的厌恶让他 选择了忽视,而且他有自己没杀人来脱罪,可喂饱了刽子手不是罪吗?和刽子手同流合污不是罪吗? 这更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警醒的,要有自己的底线和正确的世界观,多看多听多想,不做愚人,自然不会让那些坏人得逞。

刚才谈到了不做愚人,想到现在总是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电影就是用来休息娱乐的,平时够累的,哪有时间再看严肃电影?”这部电影就可以打那些人的脸了,平时工作学习繁忙,没时间阅读书籍就罢了,美术音乐更是门槛很高,可是连电影作为最亲民最轻松的艺术都不去欣赏的话,哪还有思考和提升?就只是个工作机器,任人摆布的羊羔罢了。是像科赫一样做一个乌合之众的一员?还是,,,你自己去决定。

其他方面,开头的黑希特勒(PSG粉保护协会说的),耶稣吊死的讽刺,如监狱般的树林,装尸体的推车画面很多的精巧设置颇具匠心,情节也十分紧凑。美丽的语言,美丽的诗竟由一个个凄惨的命运编织,多么绝妙的讽刺!十分含蓄是该片特点,极度克制,适度爆发,效果很好。

《波斯语课》又给全球影迷上了一课:无论以什么为借口的战争,无论结果如何,没有一个人是赢家。可怕的是,全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更可怕的是,历史还在重演。对于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我们要坚决抵制,至少不参与其中,虽是老生常谈,但它永不过时。二战已过去多年,只剩下了浅浅的痕迹:berto,polo,,,是一个个单词,是一个个名字,是一个个悲惨的生命,是一段人类的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