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太伟大了。艺术。真的是艺术。
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为什么早上收拾东西磨磨蹭蹭导致影片开头七分钟没看上,真的太亏了。
时隔一个月二刷,还是IMAX,有了太多太多新的感受与发现。
在大屏幕上,影像的魅力得以无限放大。浓郁的色彩直接刺入人眼,蔓延流动的充沛的情感得以涌入影迷的内心。;镜头的调度与空间的压缩伸展,最大程度地将构图运镜的冲击力的表达抛向观众。这,就是视觉冲击的最佳阐释。
关于细节之处的无限放大更是IMAX的功劳。记得大雨停息后,雨滴从屋顶落入水潭,雨水声由轰鸣到稀疏迟钝,一滴一滴,间断地,犹豫着,彷徨着,如周苏二人欲演别离而于心不忍,依恋,彷徨,惆怅。还有周在办公室点一支烟,呼吸间,白烟四溢,飘忽许久,在顶灯的照射下,分明,流动。……每一处场景,表现力都远远提升。
但影像的魅力远远不止于冲击。它是流动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次观影,二刷的缘故,也少不了IMAX功劳,我收获了近乎完美的观影体验。或许初次观影时,只是被影像所震撼,更多地是敬畏与膜拜之心。可这次,我才真正深入体会到了这种魅力,以探索与享受的姿态去真正地欣赏它,并在其中收获无尽的喜悦与共感。就算这称不上是所谓“审美的进步”,我也不由地洋洋得意。
重映IMAX二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左翼电影
开头的片段变足够惊艳。在拍摄与剪辑技术尚未成熟之时,“电影”的整体形式却已经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术的使用,灵动而意外切合,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击。整体看下来,可以说是早期具有时代性的商业电影典范。以书写民国时期底层小人物为本 ...
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左翼电影
开头的拍摄手法就足够惊艳人。在拍摄与剪辑技术尚未成熟之时,“电影”的整体形式却已经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术的使用,灵动而意外切合,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击。整体看下来,可以说是早期具有时代性的商业电影典范。以书写民国时期底层小人 ...
无声的挣扎与反击
关于女性,关于压迫,想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手握选票,就像我们手握情书”尊重与权利是最好的最好的归宿。沉重的现实,尖锐的矛盾,精巧的剧情,戏剧的手法,构成了这样一部通俗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影片。或许女性遭受压迫自我觉醒奋力反抗的故事 ...
观后杂谈
太久没有看过一部如此自然、纯粹的影片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令人泪流满面。作为在城市中长大的一代,只是偶尔在回老家的时间里瞥一眼隐藏在繁华与喧嚣背后诗意自然的落寞 ...
两年后重映才第一次看到
现在还坐在电影院中,震撼。虽然耳朵震得眩晕,但无与伦比地震撼。命运,恐惧,使命,先知……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命题一下子涌入荧幕,使我走出影院的一刻如此不真实。在如此便利,安逸的现代社会中,大脑总是被围绕着自身的琐事填满,沉浸在各种各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