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关于压迫,想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们手握选票,就像我们手握情书”
尊重与权利是最好的最好的归宿。
沉重的现实,尖锐的矛盾,精巧的剧情,戏剧的手法,构成了这样一部通俗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影片。
或许女性遭受压迫自我觉醒奋力反抗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甚至在“女性议题”成为流量密码的今天总显得过于普通。从故事情节来讲,《还有明天》确实如此。这是一个一个任劳任怨,饱受丈夫与父权社会欺凌,却内心强大、坚韧有主见的意大利九十年代女性,在生活的变故、社会的发展中挣扎着觉醒,一步步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的故事。而就是在简单的故事中,影像与编剧便开始发挥她的才能。
观影时,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莉迪亚这样的女性,经济独立,能力出众,思想说不上多么先进可也有主见、独立思考,她这样一个如此“先进”的女性为什么甘愿忍受了丈夫的蔑视与打骂而从不反抗?慢慢地,我才明白,在她的世界观里,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她绝不自轻自贱,她深知在家庭中,在社会中,自己的反抗毫无用处。家暴时的沉默,是她最后的反击。她认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自己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的平和与家人的安宁,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如果不是年轻时被虚假的爱情冲昏头脑,她本可以如裁缝店的那位女性一样拥有自己独立于父权婚姻的生活。可现在的她,几乎没有选择。家庭束缚着他,社会规训着她,哪怕天赐良机,旧时的情人引她拼尽全力逃离,却总是被不可抗拒的力量拽回。这不是莉迪亚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堕落。所以说,身处困境的女性期望通过他人的拯救而过上美好的生活只是童话,只是幻影。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机会成为幸运儿,哪怕逃离,也极有可能将在腐朽的社会中重蹈覆辙。因此,拯救千千万万身处困境的女性,要靠集体的力量,更要靠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还注意到了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影片全程黑白,很多场景还配有颇具年代感的歌曲,有些桥段甚至运用了歌舞剧技法。这使本片于沉重中透露出轻快、幽默的氛围。而关于这一点,尤其是歌舞剧表演家暴的那一片段,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被许多人认为削减了本片的批判的深度,是对家暴的美化与浪漫化。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精妙处理。首先,影片着重表现的是女性努力冲破束缚和社会变革的美好前景,全篇更多地洋溢着对近百年前女性的努力的赞美和女性美好未来的向往。因此,导演有意不将影片表达地过于沉重。同样,在细节的描绘与表演中,我们自己能感受的到、想象得到莉迪亚艰难的处境,就不必以过度的拍摄苦难去强加深蹲了。
下面还有一些关于本片小缺陷的探讨。
首先便是过于匠气的设计。剧情,人物形象,一切都过于规整,过于“集中”了。例如那些坏的千篇一律的男性角色,总是能在恰到好处的时刻说出最让人气恼的刻板台词,美国兵心一张照片的恩情去引爆一家无关自己的咖啡店,旧时情人重逢之时过于泛滥的情感表达等等。这些低级表达与剧情漏洞实在是败笔。当然,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最后,谈谈以豆瓣和IMDB评分差异进行收尾吧。尽管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豆瓣目前9.4的惊天高分,个人认为确实虚高。较为普通流俗的剧情和亮眼的巨作表现手法足以贡献一部好电影,但也注定无法企及电影巅峰。深邃而先锋的探讨,极富个性的视听表达等等,这才是电影永恒的魅力。但当下的评价也最能反应时代浪潮下人们的真实想法。很显然,这种相对来说较为浅显的女性表达而富有一定视听魅力的影片捕获了大众的心灵,这一方面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迅速提升与普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国内大众对女性议题认知较为浅显与偏颇。这样一来,当代国内有关女性议题的书写似乎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立场的正确性吃到时代红利,顺应着时代情绪,让原本客观的评价者们无意或有意地忽略了影片艺术造诣上的不足,将话题的敏感度与先锋性置于作品本身完成度之上。虽然如此,这其实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商业片与文艺片评价的参差好多也都源自于此。但,我并非有意愤世嫉俗地批判这些影片。我承认,这些顺应时代情绪的称得上优秀的影片有它们本身的价值,它们引发着大众对于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也让他们得以窥见伟大电影艺术的一角。而真正的经典也不会因此逊色几分。
这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