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有看过一部如此自然、纯粹的影片了。
落叶归根的观念,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令人泪流满面。作为在城市中长大的一代,只是偶尔在回老家的时间里瞥一眼隐藏在繁华与喧嚣背后诗意自然的落寞。那不是被时代洪流淹没的遗址,而是一切的源头。
其实在观影前我我有想过片子煽情、或者过于残酷、现实而导致观感压抑沉重,最终我如坐针毡,不停看表,直到结束时长舒一口气。不是说影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看完一部影片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情绪和经历,实在是有些累人,以至于我现在会或许纠结看不看一部电影。但是,在几乎刚刚开始时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毫无戏剧痕迹的对话,争吵时自然流露的情绪怨言,还有克制冷静、毫不藻饰做作的镜头与配乐,这所有的一切真的都落在了我的审美喜好上。我没有过分的情绪沉浸,只是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这部描摹生活的影像诗,观察、理解着江南的一家人中再平凡不过的变故。直至最后的最后,奶奶手挽花篮,一身清丽,在交错的树影与光晕中走向远方,音乐才短暂地尽力释放,情感终于浓密地袭来。那一幕,除了美,任何的词语都是堆砌或污秽。
不只是镜头语言,影片中的角色都仿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的人。无论哪个年龄段,在他们身上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可以体会到来自生活深处的痛苦与无奈。现在想来真的很佩服导演对生活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记录动力。
想起去年夏天b站上偶然刷到了陈小雨导演讲述有关这部影片创作中和走上电影节的幕后故事。哪怕具体的内容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我抑制不住的泪水依旧无法忘却。同样有着导演梦的我,看着他们在现实的沙土中播种理想的种子,成为了万千中发芽的那个。虽然数百棵幼苗中都未必有一颗成熟结果,但这似乎已经足够了。我以为,这又将是止步于电影节的青年导演理想,直到上个月在待映影片中找到它。能达到这一步,这,也太难了吧。
观后杂谈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左翼电影
开头的片段变足够惊艳。在拍摄与剪辑技术尚未成熟之时,“电影”的整体形式却已经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术的使用,灵动而意外切合,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击。整体看下来,可以说是早期具有时代性的商业电影典范。以书写民国时期底层小人物为本 ...
重映IMAX二刷
二刷。太伟大了。艺术。真的是艺术。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为什么早上收拾东西磨磨蹭蹭导致影片开头七分钟没看上,真的太亏了。时隔一个月二刷,还是IMAX,有了太多太多新的感受与发现。在大屏幕上,影像的魅力得以无限放大。浓郁的色彩直接刺入人眼, ...
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左翼电影
开头的拍摄手法就足够惊艳人。在拍摄与剪辑技术尚未成熟之时,“电影”的整体形式却已经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术的使用,灵动而意外切合,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击。整体看下来,可以说是早期具有时代性的商业电影典范。以书写民国时期底层小人 ...
无声的挣扎与反击
关于女性,关于压迫,想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手握选票,就像我们手握情书”尊重与权利是最好的最好的归宿。沉重的现实,尖锐的矛盾,精巧的剧情,戏剧的手法,构成了这样一部通俗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影片。或许女性遭受压迫自我觉醒奋力反抗的故事 ...
两年后重映才第一次看到
现在还坐在电影院中,震撼。虽然耳朵震得眩晕,但无与伦比地震撼。命运,恐惧,使命,先知……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命题一下子涌入荧幕,使我走出影院的一刻如此不真实。在如此便利,安逸的现代社会中,大脑总是被围绕着自身的琐事填满,沉浸在各种各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