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沒有看過一部如此自然、純粹的影片了。
落葉歸根的觀念,血濃于水的親情,這些深深镌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情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令人淚流滿面。作為在城市中長大的一代,隻是偶爾在回老家的時間裡瞥一眼隐藏在繁華與喧嚣背後詩意自然的落寞。那不是被時代洪流淹沒的遺址,而是一切的源頭。
其實在觀影前我我有想過片子煽情、或者過于殘酷、現實而導緻觀感壓抑沉重,最終我如坐針氈,不停看表,直到結束時長舒一口氣。不是說影片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看完一部影片需要花費如此多的情緒和經曆,實在是有些累人,以至于我現在會或許糾結看不看一部電影。但是,在幾乎剛剛開始時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毫無戲劇痕迹的對話,争吵時自然流露的情緒怨言,還有克制冷靜、毫不藻飾做作的鏡頭與配樂,這所有的一切真的都落在了我的審美喜好上。我沒有過分的情緒沉浸,隻是在一旁靜靜地欣賞着這部描摹生活的影像詩,觀察、理解着江南的一家人中再平凡不過的變故。直至最後的最後,奶奶手挽花籃,一身清麗,在交錯的樹影與光暈中走向遠方,音樂才短暫地盡力釋放,情感終于濃密地襲來。那一幕,除了美,任何的詞語都是堆砌或污穢。
不隻是鏡頭語言,影片中的角色都仿佛生活中随處可見的真實的人。無論哪個年齡段,在他們身上似乎總有那麼一兩個瞬間可以體會到來自生活深處的痛苦與無奈。現在想來真的很佩服導演對生活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記錄動力。
想起去年夏天b站上偶然刷到了陳小雨導演講述有關這部影片創作中和走上電影節的幕後故事。哪怕具體的内容現在記得不是很清楚,我抑制不住的淚水依舊無法忘卻。同樣有着導演夢的我,看着他們在現實的沙土中播種理想的種子,成為了萬千中發芽的那個。雖然數百棵幼苗中都未必有一顆成熟結果,但這似乎已經足夠了。我以為,這又将是止步于電影節的青年導演理想,直到上個月在待映影片中找到它。能達到這一步,這,也太難了吧。
觀後雜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左翼電影
開頭的片段變足夠驚豔。在拍攝與剪輯技術尚未成熟之時,“電影”的整體形式卻已經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術的使用,靈動而意外切合,給人以别樣的視覺沖擊。整體看下來,可以說是早期具有時代性的商業電影典範。以書寫民國時期底層小人物為本 ...
重映IMAX二刷
二刷。太偉大了。藝術。真的是藝術。現在最後悔的就是為什麼早上收拾東西磨磨蹭蹭導緻影片開頭七分鐘沒看上,真的太虧了。時隔一個月二刷,還是IMAX,有了太多太多新的感受與發現。在大屏幕上,影像的魅力得以無限放大。濃郁的色彩直接刺入人眼, ...
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左翼電影
開頭的拍攝手法就足夠驚豔人。在拍攝與剪輯技術尚未成熟之時,“電影”的整體形式卻已經存在,尤其是片尾多次“跳切”技術的使用,靈動而意外切合,給人以别樣的視覺沖擊。整體看下來,可以說是早期具有時代性的商業電影典範。以書寫民國時期底層小人 ...
無聲的掙紮與反擊
關于女性,關于壓迫,想說的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手握選票,就像我們手握情書”尊重與權利是最好的最好的歸宿。沉重的現實,尖銳的矛盾,精巧的劇情,戲劇的手法,構成了這樣一部通俗性與藝術性兼備的影片。或許女性遭受壓迫自我覺醒奮力反抗的故事 ...
兩年後重映才第一次看到
現在還坐在電影院中,震撼。雖然耳朵震得眩暈,但無與倫比地震撼。命運,恐懼,使命,先知……這些龐大而又遙遠的命題一下子湧入熒幕,使我走出影院的一刻如此不真實。在如此便利,安逸的現代社會中,大腦總是被圍繞着自身的瑣事填滿,沉浸在各種各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