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民族电影工业
“国产电影运动”:
1、制片机构的勃兴。至1926年底,全国共179家制片公司,仅上海一地便有142家;
2、影片年产量的扶摇直上。
3、影院建设。至1926年底,全国影院156家,其中上海39家:
4、电影教育。至1926年底,全国先后开办电影培训机构18所。
5、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欢迎。
6、各异其趣的创作群体、创作流派的形成,如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他们希望创立一种有别于其他公司的“精神品牌”,创作人员也希望体现自己创作趣味。
7、各式人才投身电影业。张石川(以赢利为目的进入电影界的外行人)
侯曜(有专业知识和具备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才)
(海归派如欧阳予倩 神州同仁们 明星洪深 田汉)等。
如果说《孤儿救祖记》问世之前的电影创作只是一种自发的尝试性实践的话,那么,从1924年年初开始的两三年间,中国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得到了第一次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二十年代的八大影片公司:
1.明星影片公司:创办人: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
编剧:洪深、包天笑
作品:《玉梨魂》《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上海一妇人》《盲孤女》《苦儿弱女》
创作人员:①张石川《孤儿救祖记》
②郑正秋《孤儿救祖记》
③洪深《申屠氏》《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卫女士的职业》《少奶奶的扇子》
④包天笑《空谷兰》《良心的复活》。
2.民新影片公司:创办人:黎民伟
创作人员:①黎民伟《庄子试妻》
②欧阳予倩《玉洁冰清》《天涯歌女》
③侯曜(略)
3.长城画片公司:创办人:李泽源
创作人员:侯曜“问题剧”《弃妇》《爱神的玩偶》《摘女之星》《一串珍珠》《伪君
4.神州影片公司:创办人:汪煦昌
主要作品:1李萍倩执导,万籁天编剧《难为了妹妹》
②陈醉云编剧,裘艺香执导《不堪回首》

5.天一影片公司:创办人:邵醉翁
主要作品:《女侠李飞飞》 《忠孝节义》 《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花木兰从军》
《立地成佛》《乾隆游江南》
6.大中华百合公司:创办人:冯镇欧,朱瘦菊(总经理)
创作人员:①王元龙《探亲家》
2史东山《王氏四侠》
7.上海影戏公司:创办人:但杜宇
主要作品:《海誓》《盘丝洞》
8.南国电影剧社:创办人:田汉
主要作品:《到民间去》《断笛余音》《湖边春梦》
鸳鸯蝴蝶派电影 《玉梨魂》
市民电影《忠孝节义》《探亲家》
欧化电影《战功》《人心》
新知识分子电影 田汉、侯曜、但杜宇

...

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伟、黎海山、黎北海筹组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黎海山任经理,黎民伟任副经理。早期的民新公司主要以拍摄纪录片为主,曾为广州革命政府和北伐战争拍摄了不少的革命镜头,颇具历史文献价值,如《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孙中山先生北上》(1924年)等。1926年2月,民新公司迁往上海,创作态度严肃端正,正式提出“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的拍摄艺术影片的制片方针,想通过影片把中国固有的“超迈之思想、纯洁之道德、敦厚之风俗”介绍给欧美,并招聘了欧阳予倩、候曜、卜万苍、孙瑜等人为编导,迁入上海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玉洁冰清》(1926年),表现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穷苦人的同情。1927年其拍摄的影片《天涯歌女》讲述歌女李凌霄在军阀势力迫害下的恋爱故事,表现不畏强迫、敢于反抗的精神。后民新影片公司又相继拍摄了《三年以后》(1926年)、《和平之神》(1926年)、《海角诗人》(1927年)、《复活的玫瑰》(1927年)、《月老离婚》(1927年)、《西厢记》(1927年)、《木兰从军》(1939年)等,表现了逃避现实、软弱迷惘的思想感情倾向。1927年以后,“民新”抵制不了当时盛行的古装片和武侠片的诱惑,拍摄了《五女复仇》(1928年),还拍摄了《再世姻缘》(1928年)和《观音得道》(1928年)等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影片,最后于1930年并入了联华影业公司。

明星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股份制电影企业。它创立于1922年3月,结束于1937年,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办,是一个集影片的制作、宣传、发行与电影教育于一体的电影机构。其制片方针是教化社会与崇尚兴趣的结合,1927年拍摄了《火烧红莲寺》,掀起了中国武侠片的浪潮。1931年,其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2年其邀请夏衍、阿英、郑伯奇任编剧顾问,与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之后,较快时间内拍摄了《狂流》(1933年)、《春蚕》》(1933年)、《铁板红泪录(1933年)、《女性的呐喊》(1933年)、 《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脂粉市场》(1933年)、《盐潮》 (1933年)、《姊妹花》(1934年)等一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基本阵地。“明星”15年的历史,创作了二百多部故事片,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中国电影艺术故事片的主要开创者,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电影工业与电影市场的形成。

张石川
张石川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父经营蚕茧生意,家族中有深厚的买办背景,他的出身和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精明能干的电影实业家身份。
他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一生导演150多部电影,题材各异。1913年导演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导演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还导演了武侠影片的开山之作《火烧红莲寺》(1928年),其他作品还有《黑籍冤魂》(1916年),《孤儿救祖记》(1923年),《玉梨魂》(1924年)等。
张石川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的制片方针,影片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较迎合市民阶层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心理,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和票房,较多的偏向于电影的商业利益。尽管张石川非常重视利润,但对于艺术还是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他为中国早期电影事业作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在早期电影艺术的探索上功不可没。

郑正秋
郑正秋。电影导演,编剧,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1903年毕业于上海育才公学。1913年和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主要编导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年)、《孤儿救祖记》(1923年)、《劳工之爱情》(1922年)、《玉梨魂》(1924年)、《姊妹花》(1933年)等。由他编导的《难夫难妻》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孤儿救祖记》宣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主张平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玉梨魂》(1924年)、《上海一妇人》(1925年)等表现了对妇女的同情,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与婚姻制度的罪恶。《自由之花》(1932年)、《姊妹花》(1934年)等宣传抗日、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
他的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电影手法平易细致,形式生动明白。他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郑正秋一生创作了五十余部影片。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花费了大量心血,他本着“为弱者鸣不平”的创作主张,拍摄了一些反映弱者生存状况的影片,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有一定社会意义。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他还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生活和舞台喜剧艺术方面汲取丰富养料的优良传统。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黎民伟
黎民伟,出生于日本横滨唐人街,后到香港定居,中国电影著名编剧、导演、摄影、演员和制作者,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
1923年5月,黎民伟与堂兄黎海山、黎北海等人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1913年与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布拉斯基合作拍摄香港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这部短片的编、导、演,全部由黎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黎海山)包揽下来,影片既成,“观者万人空巷”。为此,传媒界曾将黎氏兄弟誉为“香港的卢米埃尔兄弟”,黎氏一家也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步入影坛的“电影家族”。
除此之外,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的追随者,他也拍摄了大量反映孙中山本人革命活动和国民革命军战斗实况的纪录片,这些影像也为黎民伟赢得了“中国纪录片之父”的历史地位,孙中山先生曾亲笔赠以“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成为孙中山先生最为人知的遗训之一。可以说,黎民伟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早期电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可磨灭的。

天一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制片机构,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邮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拍摄影片有《立地成佛》(1925年)、《女侠李飞飞》(1925年)、《忠孝节义》(1926年)、《梁祝痛史》(1926年)、 《义妖白蛇传》(1926年)、《唐伯虎点秋香》(1927年)、《珍珠塔》(1926年)、《孟姜女》(1926年)、《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年)等。公司在诞生之初就公开提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方针,崇尚古代、古装、旧传统、旧道德,拍片力求预测电影市场商业行情的消长趋势,战略上做出了一系列较强商业效益的举措,出品的影片定位于民间商业片的制作,抓住了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加以发挥,题材吸引观众,适合中国普通市民观众的口味,颇有大众市场。
1937年因为时局动乱,天一影片公司将全部资金,技术转移到了香港,成立了新的南洋影片公司。截至1983年,“天一”、“南洋”和“邵氏”公司共拍摄900余部影片,遂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制片机构。天一影片公司在12年中拍摄了无声故事片60余部,有声故事片35部,长短新闻片、纪录片15部。1925年6月邵醉翁兄弟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则是20世纪上半世纪的电影公司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以明确的市场取向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虽是后起者,它却成功地引领了"稗史片”、"古装片"等风潮。这些制片路线也给”天一"在上世纪后半叶的继承者"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上了印记。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一部分新文学作家对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的称呼。“鸳鸯蝴蝶派”电影主要来源是鸳鸯蝴蝶派文学为主的剧本。2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基本形成,电影艺术进入较大规模的创作时期,影坛缺乏专门的电影创作人才,而观众对影片的需求量又与日俱增,于是,一大批被称之为“鸳鸯蝴蝶派”的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文人进入了电影界。代表作品有《玉梨魂》、《空谷兰》、《小朋友》等。他们注重影片形式的花样翻新,不断地用新的影片类型和独出心裁的噱头吸引观众。“鸳鸯蝴蝶派”电影在20年代和40年代形成发展的两个高潮,直到1949年建国前才随着全国解放而销声匿迹,鸳鸯蝴蝶派电影奠定了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