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虹膜:图文版
李云波导演的所有观众里,我自认为还是相当特殊的一位——我大概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他迄今三部长片世界首映场且听了映后的观众:《呼吸正常》在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无名狂》和《珍珠》都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反过来说,李云波也是唯一一个我参加过所有长片作品世界首映场的导演。
这缘分简直妙不可言,按常理说我简直就要荣膺「李云波第一吹」的名号哈哈哈。不过本文肯定力求理客中,毕竟李云波导演,a.k.a. 云中,是影评人同行嘛。
影评人出身的导演必有的一个创作习惯就是在片中玩梗,或者说是设置与其他电影的「文本相关性」,甚至是拍「迷影型电影」;这种梗也可以看做是彩蛋,能看出来的「影迷」大可以会心一笑,看不出来其实也不妨碍理解。
当然要是熟悉作为「作者」的影评人-导演的口味,了解作为「迷影梗」的那些影片,那再看他/她的作品,自然乐趣会倍增。就李云波的作品而言,要是没看过黑泽明或者杜琪峰,那可能也理解不到其中的一些场景和动作设计的指向。
我其实也不算熟悉作为影评人的云中老师的口味,加之我自己并不怎么看港片,《珍珠》于我而言,这部影片与港片的相关性是理解不到的。不过我还是认认真真看过侯麦和洪常秀,《珍珠》续在这个脉络里,其实是相当自然的。
女主角珍珠,既有《秋天的故事》里的女葡萄园主的独立,又颇有《绿光》里女主的敏感,也带着点《圆月映花都》里女主的精明,妆容精致,衣品良好,总之穿越到侯麦的电影里除了不说法语,简直毫无违和感。
不过,这个角色绝对不是从侯麦那里学来的,显然是直接来自生活,但如何把生活再现/(甚至一部分的)呈现于银幕之上,这就是导演技巧层面的事情了。
在我看来导演还是仔细研究过侯麦作品的,剧作里的「侯麦时间」——剧情突然停顿下来而展开的人生况味的讨论,或者如大旗虎皮老师的著名论断「文学停止的地方,电影开始了」——是很明显的。
珍珠失而复得的狗和随之而来的一段缘分,很容易让人想起《冬天的故事》里失而复得的「Mr. Right」,可谓是上天给的奖赏。再比如,要想理解侯麦其实是要先看希区柯克的,别看侯麦拍得大都是「小言情片」,但麦格芬可是一个不少,珍珠的婚事,就是片子最大的麦格芬。
分析这些并不是说《珍珠》原创性不足——恰恰相反,把侯麦方法化、在地化,并且吃透了侯麦的剧作-视听逻辑,再以自己的风格表达出来,本身就是高度原创性的工作。
侯麦看似「小情小调」,无涉政治,岁月静好,内里却法度严谨,技巧高超,往往延伸出极为隽永的哲学与人生的探讨。这也是「新浪潮」诸位大师渐次走入历史之时,侯麦的评价扶摇直上的直接原因。
在侯麦看来,「人类捉摸不定的情感关系」才是最难拍的。《珍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片中许多看似闲笔的聊天段落,实打实地带出了导演对情感/生活的深入思考。
也正因为这种侯麦式的文体,得以有许多沉思性/思辨性的段落,来承载这种体悟和思考。这种文体和这种电影,在当下的中国内地乃至整个华语电影里,都是如「珍珠」一般相当少见的,也更显得珍贵。
扮演珍珠的演员胡向真本身就是广州新闻电台的知名主持人,相信她也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许多灵感。这种人物与演员的近似设置(甚至使用相同的名字),使得影片某种程度上带有「职人电影」的面向。珍珠的夜间情感节目,既是沉思与抒怀的时间,又是她的职场。
节目的危机与情感-人生问题同构,这本是苦情戏的套路,但李云波和胡向真的处理却相当之轻巧灵动,所谓「独立女性」是一,但不喊口号,不搞对立,不厌男,调侃之于甚至有点微微的自嘲,这种尺寸的精确拿捏,实在是让人不由得叹服。
影片里的相亲戏,可能是受了洪常秀的启发,对话段落写得绵密又机锋,看上去是个《图雅的婚事》式的任务,却也成为了从导演前作《呼吸正常》延续下来的「广州风情画」式的世情描绘。男人们约在不同的空间,既写了他们的性格职业,也让珍珠给出了非常准确而放松的「反射」,与之类似的当属侯孝贤与朱丽叶·比诺什在《红气球之旅》里的合作方式。
李云波给了珍珠很多长跟拍镜头来串联这些空间,一方面是「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但也真的是「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珍珠《出租车司机》式的午夜失眠漫步,以及她加入广场舞的段落,意境与阿桑的这首《叶子》相当之符合。这就是当下存在主义式的生活方式。
当珍珠终于对母亲说出「我以后就一个人过」的时候,这部影片的「道德故事」内核就显露了出来。但也正是这段抒怀的同时,电影的奇迹,或者说是本片的「绿光时刻」突然降临,珍珠丢失的狗狗突然回到了家里,随之带来了一个非常美妙的小转折。
那一段戏,珍珠恍似《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附体,「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其实作为一种奖赏,珍珠此刻真的很容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珍珠/导演的选择,就让生活况味多了一笔复杂。
因为这个意味复杂的结尾,珍珠终于还不是侯麦的女主角;也正因为如此,结尾会落在广州的全景镜头上。
烟火人间,值得歌颂,但,终究人间有味是清欢嘛——其实苏轼这句本是写茶,茶再好喝,终究有一丝苦味,就像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