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三毛去世二十二周年
【作者按】這篇文章去年就寫好了,一直也沒發。22年前的今天,1991年的1月4日,三毛去世。那就今天貼出來吧。順便推薦一下這部紀錄片,感興趣的可以去讀奇遇電影的推送:這裡。寫作的時候全憑記憶,可能有些細節不準确。歡迎幫忙捉蟲。
很久沒有再想起三毛這個名字了。
對于我這個年紀的人,她就好像一個我們這一代人的初中同學,畢業之後再無交集,但總有那麼一些場景你突然想起生命中還有過這麼個人,印象甚至還很深刻;關于她有各個版本的說法,她可以成為一些朋友聚會的話題,但是,那都是過去了。
上次不因為新聞而主動地想起三毛是什麼時候呢?
我仔細回憶了一下,應該是2016年。那一年有半年時間我一直在出差,其中一站是秘魯。忙完公務有幾天時間可以旅行,都到了秘魯,馬丘比丘是一定要看的;要看馬丘比丘,要先到庫斯科。我是什麼時候想起三毛的呢?就是站在庫斯科的某個教堂門口,看見原住民老太太賣色彩鮮豔的毛線編織的旅遊紀念品。那個時候忽然想起了三毛筆下的庫斯科和那本我中學時候特别喜歡讀的《萬水千山走遍》。一下子被回憶的潮水淹沒,晚上回酒店因為高反很難受,也就按三毛書裡寫的去酒店前台要了古柯葉泡茶。症狀很快緩解,但毫無睡意,于是在網上找了《萬水千山走遍》來看,這才想起前一站在阿根廷,還坐了輛大巴花了一整天穿過了巴塔哥尼亞高原——這一部分三毛也寫了文章,不過收在一本很後來才出版的《高原的百合花》裡。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從庫斯科到歐雁台,從歐雁台到熱水鎮,看了馬丘比丘再回到庫斯科,甚至到從庫斯科回聖地亞哥的飛機上,我都一直有種不太真實的感覺,南美曾經是那麼遙不可及,在我年少的時候的反複閱讀和想象中,甚至被賦予了某種光暈。等到我真的到了這裡的時候,當年讀來的那些文字,不僅僅是知識,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經驗或者記憶。三毛在書裡寫她的前世是印加藥師的女兒難産去世什麼的,小時候覺得哇好迷人,這次再讀,卻魅力不再,反而是她寫的旅行細節更為吸引我。
套一句話,我這一代人都長大了,但三毛就停在那裡了。
用了這麼長一段引子,其實是想聊聊一部2020年的西班牙紀錄片《三毛:沙漠新娘》。這部影片2021年在塞萬提斯學院很小規模的放映過。我不記得是在哪裡看到這個新聞了,但是等我看到的時候,放映早就已經結束了。後來打聽了一下,因為一些技術原因,這部本來在大陸可能很有觀衆緣的影片(憑感覺票房都能過億吧),是絕對沒機會公開放映的。實在對這部片子太好奇了,于是去求了已經轉型“内地第一文藝入殓師”的奇遇社長,雖然社長從資源圈隐退多年,但找個片子,尤其是已經上線流媒體且發了DVD的片子,那仍然是手到擒來;搞到片源後還沒有字幕,社長哈哈一笑說忘了我是幹啥的了麼……于是連中字都有了!
看完片子,還是真得很想好好寫篇文章,主要說說三毛,附帶聊聊這部紀錄片。當然紀錄片裡面真是有些料的,比起之前那些能看到的電視節目和所謂紀錄片,還是好不少。首先從今天的視角對三毛做些描述吧。我想了想,大概有這麼七條:
一、三毛的文體:雖然大都以“散文”來描述,不過準确地說,她寫的東西,除去書信和詩歌,大部分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當然這個用英語的“story”表示比較準确,算是“短篇小說”吧。肯定是取材于真實生活和個人經驗,但是也有很大的虛構成分。當然也有一種定義我也很認可,三毛的文體,就是20世紀版的“傳奇”,這個說法既能cue到祖師奶奶張愛玲,又能跟“國學”等三毛本身的思想資源聯系起來。當然要細究的話,其實對三毛文體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電影。僅舉三個篇目,讀者可以自行查證:《死果》(《撒哈拉的故事》),《沙巴軍曹》+《哭泣的駱駝》(《哭泣的駱駝》),《克裡斯》(《背影》)。《死果》就是個經典道具恐怖片的架子;《沙巴軍曹》兩篇,不僅有AB故事,人物創傷,人物弧光都特别完整;《克裡斯》大概算是部屠猶電影(雖然陳詞濫調,不過角度還是挺新穎)。所以三毛後來去做編劇真的很順理成章……早就在拼命練習了好嗎!
二、三毛的文學風格,用今天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瑪麗蘇”。熟讀三毛的讀者可以試着回想一下,三毛的書裡有多少男人對“我”一見鐘情,三句話就要求婚,不算大男主荷西,我不用查書就能想起來《雨季不再來》裡寫柏林那篇有個德國士兵,《鬧學記》裡《星石》一篇有個希臘裔大叔(順便說,我就是因為看了這篇才想要看《走出非洲》這部電影……結果片子也,就那樣嘛!)
三、續上一條,三毛的文風,基本也可以說是“青春疼痛文學”,換言之,就是70末-80初一代人的郭敬明。青春疼痛文學的特點是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大過一切,受全世界的欺負,而且身體還有各種毛病(字面意義上的“疼痛”)。談戀愛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時身邊有各種各樣極品或者奇葩的人和你作對。三毛這裡,我馬上能想起來的就是:婆婆大人、阿雍的“芳鄰”們、女傭瑪利亞(現在想起來我還是很喜歡《鬧學記》裡的call back:三毛把荷西在婚禮那天穿的襯衫送給了瑪利亞)。不過回到第一條,這大概是一種漫畫式的虛構。《三毛:沙漠新娘》裡,荷西的姐姐和母親都很在意這件事,并聲稱她們對三毛特别好,根本不是書裡寫得那樣。
四、三毛的文學成就——可以說沒什麼。說到底,三毛也就是個……流行作家。可能她最重要的作品,除了《回聲》的歌詞,大概要數《滾滾紅塵》的劇本吧(多說一句,李安拍《色戒》,肯定參考了《滾滾紅塵》,這點當年我寫影評時候提到,後來看戴錦華老師也持相近觀點)。今天來說,三毛的文學史意義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是跨媒介寫作,除了報刊“散文”之外,三毛還介入了在文學界相當重要的“民歌運動”(代表作除了脍炙人口的《橄榄樹》,還有《一條日光大道》)。第二當然是女性寫作,華語文學裡論影響力,三毛也是前十的女作家。第三則是廣義上的“留學生文學”和今日的“旅行文學”。旅行文學不必說了,留學生這個可能經常被忽略,但是仔細想一下,三毛先後留學過德國和西班牙,後來在美國也算是“留學”(《鬧學記》)。實話說,經典版本的14卷三毛文集裡(按:《回聲》出版時,副标題是“三毛作品第15号”),我讀過最多遍的還要算是這本《鬧學記》。也算她是風格大成時期的作品,通透潇灑,而且帶着一種蠻高級的幽默感(比較一下《撒哈拉的故事》就一目了然)。此處再推薦一下《鬧學記》,雖說仍不免瑪麗蘇,但前半寫美國社區大學真是有趣(順帶還可以看看移民/離散這個高級主題的處理),後半寫在西班牙處理自己家當,那種微妙情緒的把控,加上前面十幾本書鋪墊過的諸多人物的“返場”,讀來真是令人感動,這本書可謂是三毛的生涯最佳作品。
五、三毛成功的原因,雖然“大女主”“瑪麗蘇”“青春疼痛文學”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也是最一目了然的原因,當然是“異域風情”。其實無論是在1970年代的台灣還是1980年代的内地,西班牙就足夠exotic了,更何況西(屬)撒哈拉、加納利群島這些地方,哦當然還有南美洲。三毛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呢,你知道阿尤恩是哪兒麼?——就是“阿雍”啊;再比如我自己是花了好大力氣才意識到“丹娜麗芙”就是“特内裡費”。說到這些譯名,你知道荷西就是西班牙最普通的男名之一何塞(José)麼……
六、三毛的影響:三毛無疑在台灣1970-1980年代和大陸1980-1990年代有着現象級的影響力。對大陸而言,三毛一人就能占去一小半“開眼看世界”的篇幅。想當年《正大綜藝》的“世界真奇妙”欄目幾乎包辦大陸觀衆在電視渠道上的世界想象,到文學這邊,那還真要數三毛的精彩文字。不說别的,單說《我的寶貝》,其實大半都是地攤貨級别的旅遊紀念品,但最早讀那個沒有插圖的版本時候,真是覺得這些東西都很迷人,等看到圖了之後……三毛寫物件都能寫的如此精彩,何況是寫旅行見聞。可以說,三毛就是那個定義了“遠方”的人。看看她自己下的定義吧:“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問一問你的心,隻要它答應,沒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麼遠。”(《遠方》,三毛詞,王新蓮曲,齊豫演唱)
七、三毛的意義:今天想想,三毛的生活方式其實感召了一大批華語世界的年輕人,很多人跟她學習了旅行、寫作和愛情。說大一點,三毛筆下的世界,曾經是我們可望不可及的世界,但從世紀之交開始直到最近,這段全球化的紅利,在中國大陸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稍稍花點力氣,還是可以去“自助遊”的。就想想疫情前那幾年,有多少人“在路上”?雖說如今的驢友圈子也不比以往,但這裡面有多少前輩曾經受到過三毛的感召,有多少路線或者旅行方式又可以追溯到三毛的那些文字,這,都很難一點點地捋清楚了。
回頭說《三毛:沙漠新娘》這部片子,應該說編導是下了很大力氣的,結構上用立陶宛版的《小王子》和三毛音頻資料(主要是《回聲》裡的獨白)、文字摘錄(西班牙語版)為節拍器,又調用包括《滾滾紅塵》在内的一系列台灣電影來作為影像資料;檔案方面則包括三毛家和荷西家的各種家庭檔案,采訪到的除了兩家親屬之外,還有小丁神父(丁青松)、嚴浩、林青霞、齊豫、以及不少西班牙友人,甚至三毛最後有婚姻之約的“神秘愛人”。此外還有大量新聞報道和演講視頻片段,甚至包括三毛大陸之行的素材。編導們也算熟讀三毛文集,各處摘錄無不妥帖,甚至能cue到動畫版的《三毛流浪記》。
不過公允地說一句,這部紀錄片,太,書迷/粉絲專供了,如果不是三毛的讀者,看到片裡反複引用的《小王子》大概會莫名其妙;如果對她的文字尤其是筆下的人物不熟悉,也很難從剪得這麼細碎的“散文電影”(essay film)中得到一個清晰的認識。
雖然問題明顯,但優點同樣明顯。除去史料方面有不少新料甚至獨家材料,編排上也特意花了一些筆墨來講三毛成為“現象級”作家的社會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編導作為西班牙人,使得影片可謂是“不吹不黑”,僅憑這一點就超過了所有的華語紀錄片(其實多數也不過是電視節目)。影片的“結論”,其實也是影片的“問題”:三毛是西班牙與整個華語世界最重要的連接,片尾給了出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相信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起點——其一是三毛文集終于推出了西班牙語版,其二則是加納利島甚至推出了“三毛之路”路線。影片最後的字幕卡這樣寫道:
去世二十五年後,粉絲們仍會前往她和荷西的居所朝聖。
通過她的故事,成千上百萬中國讀者認識了西班牙。
其實小聲說,三毛之路,我是專門研究過路線的,豪華版可能要花掉一個月時間,先飛馬德裡,接一個摩洛哥七日到十日遊經典路線(可以包括三天沙漠旅遊),再飛阿雍,花兩天時間住一下三毛筆下的“國家飯店”順路朝拜一下,從阿雍再飛加納利群島,松緊自行安排,最後從加納利群島飛馬德裡,可以再接一個西班牙旅遊路線,去一下比如三毛寫過的“塞歌(哥)維亞”等地。現在想想,我成了個西班牙球迷,可能也與小時候讀三毛不無關系。其實可以再開一篇文章單講我的“三毛閱讀史”。不過文章的最後還是想提一下三毛作品的影視改編。雖然三毛僅有一部《滾滾紅塵》編劇作品,但她的不少“故事/傳奇”,都是很适合改編影視作品的。之前聽說因為三毛家人不願意給授權,不過随着三毛父母過世,姐姐弟弟這輩家人其實也逐漸松口。幾年前傳出三毛傳記片将由關錦鵬執導,不過這個項目我當時就嚴重不看好,後來——港片死透,關錦鵬都去上《導演請指教》了……還拍個毛線啊!其實三毛更合适拍劇集了,台灣第一季,撒哈拉第二季,加納利第三季,回台和世界漫遊第四季,《鬧學記》第五季,《滾滾紅塵》、回大陸和最後去世第六季,拍夠一百集,這才夠味道嘛!大電影就算了,因為遠方已經不再遠,而且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