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我是个和尚,得有庙,庙里有佛像。
———
穿帮了 发现没
【主题】关于香火,它可以是信徒,可以是香火钱,可以是人身上的信佛信念,所以“和尚修佛像找香火”变成了一种找信徒、要钱、甚至是让“真和尚”变成假和尚的荒诞还俗过程。
影片中反复暗示的时间字眼“春节”“新世纪”“改革开放”都在提醒我们“辞旧迎新”吧,辞的是旧思想里的“佛”,迎的是新印象中的“教堂”,是与钱有关的物欲,是与名誉有关的功德碑……我个人认为的“佛”是一种纯粹的信念,对所做之事、所对之人毫无目的性且无利欲需求的初心,但是时代不需要,就像是结尾说的“和尚,没人通知你吗?你的庙挡着了村子的致富路了”。
【幽默】宁浩的幽默 我认为是更像是一种讽刺,挖苦又调皮。像是理发店被封的白条与春节红春联的形似却含义不同;巧思—手铐当门锁、活人睡在棺材铺子里,还有电视剧里“我帮你点穴止血”的心理暗示;像是隐晦地在双人戏里加内心戏——科长看向牌局、大师兄擦拭爱车、小安的背后是排练的人;人背车与稻草人成了佛的“本末倒置”;喊“交税”的是混子,像“强盗”的是警察;最精彩的戏出现在——两种看似“对立”身份关于信念的探讨——“和尚”与“妓女”,“色”与“戒色”的边界。
【人物】最最彻底的讽刺在于人物本身。和尚的角色是不立体、没思想的,因为他一开始反复强调的是“我是个和尚,我得有庙,庙里得有像,只要有像就有香火”,但是遭遇在质问他——佛像没了,这是你要的庙吗➡️窗格拆了,这是你的庙吗➡️你这破庙100多年,我的200多年庙你要不要➡️我不在乎佛了,我只在乎我自己,那么庙还有必要存在吗?➡️最后的最后,我把你的庙拆了,你还是和尚吗?……
没有信徒,便没有佛,那么庙的意义就变成了“求香火钱”的躯壳。
和尚像是稻草人,是没魂没体的存在,无人在意,又像是“佛”,看着有用实则无用,最后和尚变成了他自己,要了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