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读完原著的那个下午,一股股窒息感仍然能扑面而来。书名叫《活着》,我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的“死亡”。故事以富贵输光家产开篇,到失去所有亲人结束。富贵仍是活着,却终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则完全不同,几幕交代时间的转场一直在强调时代的存在和影响,而主角富贵也正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选择好好活着。
四十年代 影片开场的四十年代,富人们在赌场里把钱看作筹码,一赌就是一整天。而穷人们在赌场外,为了挣钱生活甚至可以做“人肉车”这种苦差事。富贵作为富人,选择了“败家子”的活法,把自家的土地和房子一笔一笔“写”给了龙二。在那个混乱年代,富贵并不是特殊的个体,他是无数富人的群像: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混日子。可当他真的把一切都赌光,那一声声“没有了”,却也更多的是对赌技不如人的不甘,而不是愧疚和悔过。所以当看到父亲画押后歇斯底里的呐喊,富贵也只是站在一旁,惊讶又略带惶恐的看着。父亲的死,标志着富人生活的结束,他瘫在父亲的灵像前,身边是病重的母亲,他开始沉思着,在龙二的两声问句里,接受了成为穷人的现实。他要继续活下去,以穷人的身份活下去,他担起了小车,一步步向着宅子的反方向走去。 家珍的回来,是点燃他希望的火柴,他不再是没有希望的活着,而是有了家。他回到宅子里向龙二借钱,得到的却是布满灰尘的皮影箱。他搭了棚子唱上了戏,开始养家糊口。
1949年 一把尖刀刺破了白色的幕布,也“粗暴”地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富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没法逃,更逃不了。在死人堆里 “家里人都不知道 就这么死了” “咱们可得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这段对话体现着战争的残酷,饱含了对战争的反思,对那个时代人们活下去的渴望。得以回家的富贵成了“干革命”的老百姓,在广场上看到了被压去刑场的龙二,他吓尿了,五声枪响仿佛扎扎实实全打在他身上一样。他知道,要变天了。富贵急忙找出八路军开的证明,甚至荒诞的裱在了墙上。他需要顺应时代的变迁活下去。
五十年代 大跃进开始了,富贵交出了所有的铁器,皮影箱虽然幸免于难,但要给炼铁的人们去唱戏。有庆给欺负凤霞的男孩浇了一碗面,被“扣帽子”的富贵吓得当场打了儿子。因为镇长的一句表扬,觉得被“架”起来的富贵让有庆赶紧去学校。 最后,有庆死了。唱着皮影戏的富贵送走了母亲,也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六十年代 镇长来破四旧,烧掉了皮影,留下了空箱子。这一烧仿佛烧掉了富贵家的霉气,凤霞跟二喜结了婚,很快也怀上了孩子。本要与春生划清界限的富贵,在面对活不下去的春生时,也使尽力气安慰他好好活下去。然而,凤霞要生产时,已经被红卫兵占领的医院并不能让富贵安心,二喜把饱受批斗的王教授找来,心急的富贵为了喂饱他,一口气买了七个馒头,教授全给吃了进去。结果凤霞大出血,红卫小兵们没有经验,教授又撑的不省人事。一条人命就这样糊糊涂涂的没了。
以后..... 家珍和富贵靠在凤霞的墓前,想着当时如果没买那么多馒头多好,或许还会想,如果没让有庆去学校会怎么样。可生活没有如果,能做的就只有往下活,活着就是最好的生活。有庆吃饺子,凤霞看照片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活着也许就是最奢侈的事了。
富贵把小鸡放到了皮影箱里。皮影从富贵玩乐的玩意,变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变成了娱乐八路军,犒劳炼铁百姓的戏曲;变成了被“破四旧”的文物:最后成了装着活着的希望的小盒子。
富贵对有庆说: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变成牛就到了共产主义,倒时候天天吃好吃的。富贵对馒头说: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变成牛后就坐飞机坐火车,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富贵仍然对活着有希望。时代的变迁是不等人的,浮浮沉沉,能在时代的洪流里好好活着,或许就是国师想要告诉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