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部为了使观众“看懂”的电影,而是塔可夫斯基最私人的生命诗。全片16个毫无逻辑关联的记忆碎片通过镜子串联在一起,构成这样一部留名影史的作品。

...
...
...

在《雕刻时光》里老塔曾写到:“如果一部电影的外在感情结构系根据作者的回忆,将其个人生活的印象转变为银幕影像,那么这部电影便有足以感动其观众的力量。”而《镜子》便是对其完美的诠释。“如果两个人能够经验同样一件事情,哪怕只有一次,他们也将能够了解彼此。”塔可夫斯基在此故意使用同样的演员来饰演不同段落中的不同角色,有意打造出时空上的互文。母亲和妻子,童年的自己和儿子,如同镜子的两面性。一个个符号化的意象同时如书卷般展现在眼前,便能形成潮水般直击心灵的生命力。失语的少年、呐喊的孩子、田野、烈火、巴赫、陀思妥耶夫斯基、随风荡漾的绿波,由黑白和彩色的交错慢镜连结在一起缓缓而行,悠远、绵长。

...
...
...
...

在平静的画外音下,每段回忆被赋予最静谧的诗意,编织成悲欢交集的梦境。当过去、现实、未来融为一体,便是对灵魂本身最好的自省。无论是《伊万的童年》《乡愁》或是《镜子》,塔可夫斯基都真正践行了“雕刻时光”,用尽一生探索隽永的记忆,流淌着故乡的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