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可能曾经站立在一片瓦砾上过,瓦砾既象征着旧家园的坍圮,也象征着新世界的现代化,而三峡工程无疑是面向未来千年的世纪工程,在此尺度之下,几百年的个体生命似乎微不足道了。
从未被符号化的抢生意的担客,到顽强的客栈,到一线主持澄清和抽签的镇长,到百年毁于一旦的教堂,无论是人还是物,在水位线以下,在规定时间内,能走就走,不能走就得毁灭而淹没。淹没不是一场现实,而是一个未来。就像是片名英译“before the flood”,当国家为了一个世纪工程蒸蒸日上,有人却在为未来的着落苦恼,利民的工程却在当代造成了对未来的淹没,可叹而又可恨。
李一凡和贾樟柯一样,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抢在这座城市被淹没之前多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果不是记录的力量,谁能想到李家沟大桥在未开发前有多少故事,居然会有一个相貌堂堂的客栈老板想要在桥洞下找个地开店。李家沟附近的变迁正是江城奉节经历了巨变的缩影,如今的旅游胜地,不能因金钱的暴增而让过去的不公淹没。

整片基调朴素,人物主线基本围绕向海渔的寻补展开,因此能够让我们在镜头前看到不同的人的生活与感受。有趣的是,向海渔居然本色出演了贾樟柯《三峡好人》的何老板,而贾樟柯也在片尾鸣谢了导演李一凡,并把向老放在演职员的前列。可见,这部启发了贾科长的纪录片是多么得具有叙事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