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这部电影称作“青春公路片”,好像公认的影片分类中固有这个标签似的,说不上不对,但想要概括整个影片显然不够,它是公路片,也是青春片,更是一部现实片和成长片,是多种题材的并集,而“青春公路片”变成了交集,定义得窄了。
两个14岁的男孩偷车上路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独一无二。为什么?因为恐怕再也不会有一部公路片的主角不够法定驾驶年龄开车上路,也再不会有一部片子能将两个未成年男孩之间的故事在路上讲出来。
公路类型片很受欢迎,常拍常新,大家都喜欢看,我能想起来的:外国的《纸月亮》、《一夜风流》、《雨人》、《中央车站》、《完美的世界》、《菊次郎的夏天》、《毁灭之路》、《老无所依》、《疯狂的麦克斯》、还有这部《契克》,中国的《落叶归根》、《千里走单骑》、《无人区》,再归纳一下:这类片子的故事大致有两种:建立感情和疯狂追杀;在路上行进的方式有自驾的和搭车,当然也不用一直在车上,在路上就算。说到这我又想起了那部被誉为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的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显然也可以算上,那部片子里没有汽车,自行车也没了,但主角父子二人却一直在路上,并且没有走很远,就在罗马城里转。
那么《罗马假日》是不是也可以算?
我说了算的话就算,我认为这些片子都有着共通的气质,剔除那些在路上追杀的题材,其他最相似的地方永远有两方面:一是找寻,二是建立感情,或者干脆说是找寻感情,其结果一定是相伴而行的两个人(多数时候是两人)在路上历经坎坷遭受磨难之后加深了相互理解建立或找回了感情,免不了挡不住的友谊、爱情、亲情或类亲情。
上路通常是无目的或阴差阳错,一路相爱相杀,终点永远是惺惺相惜和依依惜别。
大都殊途同归。
这部《契克》在形式上很典型,两个少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建立起友谊,路上的故事也没有太多起伏,影片采用公路电影的形式是一种最恰当和讨巧的表达,除了展现友谊,创作者似乎更关注的是成长,现实里十四五岁青少年的成长。
酗酒的母亲,出轨的父亲,主人公迈克的家庭给予不了他多少温暖和勇气;同样地,学校关注成绩,女同学关注帅气,十四岁的迈克样样都一般,他的世界因自卑而蒙羞,既孤独又落寞。契克的出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走出了阴霾,见到了灿烂,丰富了阅历,体验了快乐,关键的关键他变得勇敢,脱胎换骨般地成长。
契克这个人物极不真实,仿佛天外来客,留着有中国特色的阿福头,他自称是俄罗斯人却有着一幅东方面孔,他无法无天却对迈克天使般的呵护,鞍前马后地扮演着良师诤友。说他不真实是因为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角色,胆大妄为敢说敢做却绝少攻击性,对他人嗤之以鼻却有同理心,那意味着其对人性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理解能力,影片完全模糊了他的成长背景,你很难想象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下会长出这样一个孩子来。
这也是影片好玩儿的地方,创作者凭空创造出一个带点超现实的角色来引导观众关注现实的问题,青春期的情感和心理,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
创作者的意图和评判很是直白,学校是无力的,家庭是缺失的,社会是个大舞台,想要找寻快乐、勇气和友谊甚至爱情不如早点走出去,去尝试冒险去探索未知,然后你会获得很多。
如我们所见,一路下来,主人公确实收获颇多,视野变得开阔,内心变得强大,情感变得丰富,人格日趋完善。
但也收获了一场车祸。
车祸的设定将忘乎所以的我们拉回了现实,也是创作者没有忘乎所以尊重现实态度严肃的标志,两个十四岁的男孩,出格的事可以做一点,做多了可是很危险的!
所以嘛,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条理想的人的成长途径,我们激动,我们感叹,我们羡慕,我们赞赏,但我们实践?我们恐怕没那个勇气。
电影嘛!
你作业写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