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一个很热的天儿,晚上也热得不行,看完这个纪录片,身上倒是不热了,心里蛮热。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也说不好什么心情。感动肯定有,心酸也必然有,因为给任何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在变形宽银幕上看七个胳膊的残疾人,裸露出残肢和必然引起视觉不适的生活镜头(用头,脚穿衣服刷牙做饭刻章),都会感到巨大的心酸和震撼,只觉得一个词儿:太他妈不容易了。光是搁着屏幕看,就让人感受到无声的剧烈的心灵冲击,更何况这些苦难要伴随着他们一辈子。花了80分钟,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难,他们得花80年,去重复这种艰难。不由自主地给你一个遐想:怎么撑到现在的?活得还挺好,有尊严有价值,有些还心态那么好,那么自信,那样让人肃然起敬。这大概是这部《无臂七子》传达给我们的价值体验,也就是纪录片中反复提到的,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心是健全的,精神是丰满的,超越的,高尚的,有追求的。这种追求超越了绝大部分健全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就拔擢为具有表率和超人意志的模范,成为励志的楷模和典型。这也是他们纪录片中的七子包括电影传递出来的其中倾向性较强的正能量。但金导又竭力避免了政府宣传式的高大全、符号化的称赞,尽可能去还原一个残疾人原本的生活。尽管我们能从银幕中看见一些纪录片原则之外的摆拍和设计,看见那种喉舌式的演讲和伪装,也能够通过一些幽微的视听技巧感受到这些模范试图通过回避或失声的状态躲避镜头对他们挫败生活的窥视而击碎他们敏感,脆弱,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和自尊心。但瑕不掩瑜,导演依然通过大量的细节去还原了这些政府宣传片,残联专题片中的super man在真正生活中的窘迫,遭受到的社会和普通人的有意无形的歧视,婚姻的挫败,经济的窘迫,日常起居的艰难,也无比真实地展现了这些残疾人慈悲而脆弱,伟大而卑微的灵魂。他们无比清醒地认识到外界对于自己精神的压迫,而意识到这种压力后,他们不同的应对状态,最后,尽管都是微笑着坚强面对生活,但性格的不同还是让我们感到了某种不约而同之外的真实。
回到开头,当一张嘴叼着刻刀在不到五公分边长的玉块中一点点纂刻,汗水不断湿透了无臂者的脸。这巨大而微弱的敲击声,喘息声,那俯着头咬牙的扭曲面孔,混着飞溅而起的石粒,那种坚韧的无声的巨大力量,长久地掘紧着灵魂。这一刻的穿透力,足以让人忽略这摄影棚的摆拍对纪录片真实的伤害,足以让人忘记那些许冷厉的音乐与纪录片画面的不协调,足以让人忘记那些挥舞在宽银幕中的残缺肢体带来的残忍,忘记这些残疾人残疾的本身。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脱肉体的灵魂在进行一项伟大的艺术,看到的是贝多芬在漫漫黑夜中生命交响曲的呐喊,看到的是暴风雨中乘风破浪的勇气,看到的无关乎生命,只有璀璨和烂漫的信仰。
感谢导演。
无臂的人,无畏的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野蛮人入侵,大乱炖的神级运用
应该说,这是一部气质相当独特的电影,它运用当下元素之多,剧作结构之驳杂,对于主题层面的思考,都有其特别之处。这是一部成功的文艺片,也是一部必然将被打上诸多标签却又名不副实的电影。 其元素之多,动作,武侠,女权,成长,婚姻, ...
昆仑开团“眼”系列终章收官…
从龙岭迷窟到云南虫谷再到昆仑神宫,从陕西到云南再到西藏,一路跟着铁三角们走过来,见证了他们从陌生人到熟悉再到默契十足、生死相依,习惯了他们的插科打诨、贫嘴逗乐,感觉我也成了探险小分队的一份子,摸金校尉编外分尉哈哈哈哈,想想就还挺感慨 ...
隐入尘烟——《一个人的村庄》
这是近一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没有之一。电影用一种缓慢的时间的流逝,展现了传统(乡土)中国的一对(传统)贫穷夫妻犹如土地一样的春生秋收、夏忙冬凋,自然生长,自然死亡,犹如土地一般,犹如土地里生长的麦子,犹如房子从修建到拆除,是一个 ...
猛虎与水仙——《东北虎》
这个电影很怪,有一种冷冷的幽默,冷冷的温度,冷冷的灵气,冷冷的秀气。很妙很怪的电影,这是褒义词 ,表达的是电影里微妙的复杂的东西,把鹤岗拍的如此之美就很有意思,虽然里面破破烂烂的地儿不少,冒的大烟囱,工地,一个包工头住狗b的破地儿, ...
布德之路,主旋律的谜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电影,原因很多,首先西藏题材在院线上映本来就凤毛麟角,最近几年看过的还是万玛才旦拍摄的《气球》,气球也是当代题材,文艺剧情,而《布德之路》则是一个历史题材,有着史诗野心的主旋律传记片,故事跨越了八九十年,如此野心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