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一年來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了,沒有之一。電影用一種緩慢的時間的流逝,展現了傳統(鄉土)中國的一對(傳統)貧窮夫妻猶如土地一樣的春生秋收、夏忙冬凋,自然生長,自然死亡,猶如土地一般,猶如土地裡生長的麥子,猶如房子從修建到拆除,是一個古老的自然的過程。這是《隐入塵煙》最大的特點之一,時間是自然本身,土地本身,電影裡的夫妻也是時間本身,土地本身,無處不在的符号的變化(季節,麥子,雞,房子,海清和有鐵之間從陌生到成為夫妻最後邁入黃土)——承載了電影的時間,也承載了有關人的生命的時間,承載了人類社會的生命哲學意義的時間,也承載着傳統(鄉土)中國樸素辯證唯物的時間、生命、哲學觀。如此對于自然和土地,對于時間的呈現,使得電影也成為了時間本身。這是這部電影最牛逼的地方,吾輩隻能五體投地佩服不已。李睿君對于電影時空的掌控已經臻入化境,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因為本人是西北人,電影呈現的地方離我家數百公裡,那些沙漠,麥子,土坯,編制席子,做房,收麥,種麥,犁地,養雞,喂驢,打谷,燕子窩……正是童年生活的寫照,電影中的一切熟悉又遙遠,遙遠又親切,看得耐人尋味餘煙繞梁,不過稍稍不同的是(也是我的困惑),電影是2020年拍的,講的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但實際上電影中主人公的所有生活方式在我童年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在物質技術的進步中退出了曆史舞台。也就是2000年前,主人公的生活就已經變成了過去式,甚至,其中的某些生活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唯一的解釋是我們那邊可能比甘肅更富裕,更現代些。不過這不重要,電影像是一台古老的牛車,慢慢悠悠将我們拉入了三十年前甚至更早的鄉土(傳統)中國,這樣的中國今天已經消失殆盡。這種消失不僅是農業方式農民生活的改變,不僅是工業取代農業的技術改變,而是那種脈脈的鄉土文化,鄉土社會體系的土崩瓦解,是徹底的消亡。主人公最後的歸宿,也印證了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在短短三十年間的巨大蛻變,它的确從物質的意義完成了小康的轉變,也從文明文化傳統(鄉土)中國的角度完成了蛻變。代價也許在李睿君看來十分沉重,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同樣沉重,這種蛻變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經曆過數次,魏晉五胡時期,宋元時期以及民國時期,包括文革,但沒有哪一次比今天這種斷裂更加決絕更加悲壯。所以電影是悲情的,是大寫的對中國人的文化的思考。所以,電影的結尾從主角躺在炕上吃雞蛋就結束了,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凋零,正如冬天那樣,在淩冽中死亡,這種死是精神的,也是肉體的行将腐爛。這也是這部和《活着》最大的不同,《活着》以獵奇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富人變窮然後活着的故事,是私人的,是個體的體驗,而《隐入塵煙》則完全是土地的,是紮在中國根裡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它遠遠超過了《活着》。

電影中主人公對于人生對于土地對于自然的認識,飽含着古典中國人的大智慧。信手拈來的語句不由得讓人想到孔孟莊老的時代,想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也想到了新疆作家劉亮程的作品。權且用其《一個人的村莊》作題。

公交車到站,權且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