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電影,原因很多,首先西藏題材在院線上映本來就鳳毛麟角,最近幾年看過的還是萬瑪才旦拍攝的《氣球》,氣球也是當代題材,文藝劇情,而《布德之路》則是一個曆史題材,有着史詩野心的主旋律傳記片,故事跨越了八九十年,如此野心堪比《阿甘正傳》勾勒出的美國往事。和阿甘正傳也恰恰有些相似之處,故事絕對主角勾勒出西藏從農奴制時代到解放再到現代化的曆程。但兩者的不同是阿甘正傳用絕對的故事性來完成曆史的引導,阿甘在台前,曆史和政治在暗處,但布德恰恰相反,政治和曆史在前面,人物在後面,這也是這兩部電影高下立見的地方,也是今年中國若幹号稱獻禮片所做的。政治取代了故事,立場和意識形态取代了電影的藝術,也就違背了電影作為講故事的載體的基本規律和原則,也便犧牲了電影的可看性,從而将潛在和門口的觀衆堵在了門外。
抛開政治曆史和宏大野心的中國特色現實主義題材主旋律電影的主題不說,《布德之路》還是有其可圈可點之處。布景美術顯然是花了心思的,做到了物質世界的複原,畢竟請了那麼多顧問和專家。油畫的質感在裡面呼之欲出。而且攝影相當不錯,把西藏的異域風格拍攝得雄渾大氣如詩如 畫 ,而且部分西藏演員演的還不錯。但這部電影的優點也就止步于此了。從電影劇作層面來說,這是一部和《守島人》一樣失敗的東西。從人物層面分析,主人公布德劇作中是一個冒冒失失,熱血的愣頭青,從小飽受欺壓,父母皆被地主所害,可謂苦大仇深。布德的成長坎坷不斷。前半部分災難史占據了一個小時,後半部分解放軍開始到大打土豪分田地建設西藏,主人公始終沒有人物的轉變,這通篇看下來就是一個莽撞而又傻的人。沒有一丢丢智慧。所以影片沉悶而揪心,到最後隻是因為不出賣解放軍的情報和修公路得到了中央的草原英雄的稱号,這麼着成了大英雄。英雄的蛻變不是通過個人的内部改變,而是随着環境的改變而順從,給人一種麻木之感。看下來的感覺是這樣沒有一絲智謀的人怎麼就成了英雄?故事如果想要塑造一個傻人能成事,像郭靖像阿甘,你得集中場景和故事去描繪,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還沒讓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就已經到了下一個曆史階段了。所以這裡面布德是最大的敗筆,他的塑造失敗導緻了整個影片的拉垮。電影的故事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其他人物塑造得再飽滿也無濟于事——其他人物他母親和他妻子确實塑造的不錯,但其他人物都是臉譜化的,一些故事和台詞都充滿了電視劇感充滿了套路感,讓人感覺這個導演的思維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前的電影思維中。
電影講故事的手法本人也不敢苟同。這樣的故事,其實信息量給的并不大,故事在抒情和寫實間徘徊,變成了一個四不像的東西,能感覺到導演有《天雲山傳奇》一類電影的野心,但是,受限于意識形态的靠攏,電影變得索然無味,藝術性大打折扣。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遠景,用了無人機,效果不錯,再加上配樂自始至終的萦繞,削弱了那段曆史的殘酷性,但某種程度上卻是拒絕了進入曆史,變成了僞現實主義電影,這也是戴錦華老師批評《八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這些電影一樣,用看客的身份進入曆史,其實就是一種對對曆史的審視和虛構,沒有進入,何談曆史呢?

電影調色那高飽和度的草原美景,看得也讓人實在難受。
不過,看得出是用心之作,勉強三分吧。不過,用心和能拍好是兩回事。明明一個可以講的很好的故事,卻在多方掣肘下變得如此稀奇古怪。唉,這也很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