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0目前看过华语电影的顶流,大陆电影no1,堪称大陆的牯岭街少年杀人日记。

这才是这个时代这个地方应该拍出来的电影!然而却只是零星个例,甚至成了禁片。面对相似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竟然是高了一分的好东西。当然,与其吹嘘或贬斥,不如品鉴和探讨。

生猛有力,瑕不掩瑜,几乎没有一部电影能离我的生活这么近。这当然不是完美之作,正因如此它才能和我的生活贯通。电影可以不是避难所,而是双刃刀-解剖刀。既然生活不完美,又何必虚构完美呢?真正伟大的作品应当留下缺口向现实敞开-作者的死和被封禁也自然构成了作品生命的一部分。真的建议那些看不懂的人,不必打分也不必强求。(没有任何优越的意味)相比之下这部电影比镜子应该更能在我国接受吧,如果不禁我想或许应当大受推崇。本以为是冗长的冷门文艺/实验闷片,却如此真实生动,毫不枯燥。当然,我也理解观影的门槛-需要有适当的经历和心境。

回到电影本身,如果称这部电影就是慢刀杀人,如何能忍受生活呢?四个小时相比于人生简直太过短促。不需要设想一个过去的都灵、日本的沙漠,生活的暗淡就在我们身边。

技法上,沉重慢节奏和生活共振,力道却不减,长镜头凸显窒息感。取景真实不做美化。制作粗劣,低成本,情节拖沓松散,留白刻意,黑色滤镜,这些都可以成为批评的理由,但当融入这个故事中时却完全被接纳了,把戏剧性和看似偶然的冲突整合在一起却不显得突兀。当然,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拍出真实更难,因为离人们太近了,一点差错都不能原谅。但同时只要有一点足够深刻引起共鸣就能超越其他缺憾了。当然还是可以挑刺的,彭的表演、个别台词的说教味。

相比下,适当保留了牯岭街的戏剧性又不至于陷入宏大叙事,保留了小武的真实生活气又不至于情节完全散乱,保留了一一的众生相又不至于陷入对琐碎的旁观之中。

关于主题:家和社会,大小不一的牢笼罢了。每个人都是石堆中的一块,没有人不承受重负,也没有人不造成负担,一切都是重力所致。(开枪往往只是因一点风吹)现实是个荒谬的黑洞,没有人对你的遭遇担忧,你若不用力只会越陷越深。世界那么大,你却无处可逃。不必等待大象,每个人都是大象。

关于作者:很遗憾之前不了解导演,以为是新兴的导演却已经去世了-居然才活了不到三十岁。死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也算有所作为了。

胡迁-不断地迁徙,这怎么不是我的旨趣呢?

知道作者的生平后几乎感到近乎我的人生。只是我没有选择复读,现在正在大一准备跳到电影系。要惜命啊,也要尽力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这样的电影,能拍一部是一部。快去行动吧!

作为作者的处女作质量实在可嘉,但我相信这是我能拍出的电影,而我应当拍得更好。

ps应当去院线二刷(如果有机会的话),电脑的画质实在糟心。连贯看完,只上了一次厕所,期间受到长辈的催促和打断,但这也构成了影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