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英雄》燃情上映了,片如其名的一部热血贲张佳作。

不仅足够令观众产生共情,还很硬核。

它的硬核并不局限于卡司,而是导演兼编剧杨枫功课做得足。

在构建框架的同时广阅史料,火车博物馆、先辈的描述、枣庄和津浦铁路线的历史沿革等等,为的就是用电影工业重塑一段凝重的历史,而杨导的理由同样硬核——让年轻人知道侵华战争从哪来从哪走。

再配上这套以张涵予和范伟领衔的卡司,演绎一段以八路军115师事迹为原型的故事,这无疑又是一部看完即上头的硬核作品。

...

01

英雄

《铁道英雄》的观感其实颇有些复合,张涵予出演男一号老洪,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队长,同样是那股子临危不惧的沉稳劲,乍看之下还真有点《智取威虎山》的味道。

但仔细一品全然不同,尽管同样是满屏电影工业气息,《铁道英雄》讲的是英雄的牺牲,讴歌的是一群平凡而又不凡的人。

这是一群有别于传统定义的英雄,不仅有工人阶级与生俱来的质朴外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有时刻准备接济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

...

与其将《铁道英雄》定义为常规意义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倒不如将其视为武侠内核的抗日片。

每当夜幕降临,便是这群热血汉子出动之时。在火车顶部放钩索,娴熟无比的一跃而下,用家伙左右一扳打开舱门,便截取物资扬长而去。

一套流程行云流水,与其说是工人阶级中的能人异士,倒不如说是那个年代的侠之大者。

...

然而正是这群热血汉子,每每冒着杀生成仁的风险临危受命之际,却又要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同胞被鬼子残害、战友因鬼子的奸计不幸殒命……。

零零总总的这些痛楚,仔细一品还与路阳的主张颇有几分相似。

同样是将曾经倍受推崇的英雄拉回现实,让一个个符号版的角色重新变回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里不论作品本身在风格上有无杂糅,而是要说一句:英雄本该如此,出自群体而不脱离群体,纵是能文能武也仍是肉体凡胎。

...

02

节奏

如果说人设是《铁道英雄》的血肉和肌理,配乐和紧凑的节奏便堪称是点睛之笔。

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bgm愣是被玩出了花,不仅能拿捏前半段的迂回交锋,衔接惊险刺激的压抑剧情;到了后半段则是把游击队员为国捐躯的壮士情结搭配尚未入党的遗憾,酝酿出了一种庄严而不失深情的氛围。

《铁道英雄》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在元素的拿捏上也是颇有难度。

战争+谍战的设定若拿捏不当,立项之初就会绊个趔趄。

...

索性配乐与节奏高度配套,即便是从前半段的盲打交锋切换到相对柔和的感情戏也不会显得割裂,反而是从侧面体现了游击队的本质,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误区。

《铁道英雄》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并且这种实验性是大于其文本可控范围的。

而这一特质从设定上便可见一斑,故事的地点在枣庄,天气却始终是冰天雪地,看上去比东北更像东北。

...

这对它的口碑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分化,但仔细想想其实无可厚非。

它既不是偏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也不是一味空乏造神的雷片,而是作为一部带着情怀向英雄致敬的商业片,并且藉此提醒当代人要牢记历史。

从忍辱负重到流血牺牲,以视死如归的悲情收场,这一情感基调大约会略带几分煽情的嫌疑,但作为立足当下的转变思路来说,未尝不可。

...

03

求索

《铁道英雄》的创作思路对于华谊兄弟来说固然值得一玩,不过它的上限到底有些遗憾,至少还有不少可以打磨的地方。

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它在人物塑造方面不如《集结号》等片,在设定上仍有较大雕琢空间的恰好是它的核心元素——铁道。

尽管杨导功课做得很足,不仅翻阅了大量资料,对津浦铁路线本身也是相当重视。

然而可能是太侧重碎片式拼接这一手法,影片虽然对铁路线有着一定程度的铺垫,却没有在游击队吃硬菜的过程中将铁道的特质拿捏到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

相比之下枣庄的开发倒是更为成功,无论是前半段节奏紧凑的博弈桥段还是游击队的潜伏过程,形势严峻的凝重感和生死边缘的紧迫感都坐实了枣庄的危城格局。

换句话说无论基于商业考量还是主旋律题材探索,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创作思路。

但放在华谊兄弟的片单里,它显然只是一部求索之作,并不是《集结号》这样的集大成者或者像《1942》这样同时具备厚度和深度的作品。

至于《铁道英雄》的创作思路能走多远,交给时间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