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劳动无论如何也不应被美化,更不该用自我感动去稀释”?
什么叫“树影、胶片机、磁带这些空洞的装饰反而将‘清洁工’收编进了某种资产阶级目光下的收藏品中”?
什么叫“站在上流社会俯视平民”“虚伪的人文关怀”?
所以平视视角的电影应该怎么拍?清洁工的生活就应该是每天苦大仇深,臭烘烘,脏兮兮,只关心大便和呕吐物,回家昏昏沉沉瘫倒在垃圾堆里不省人事吗?
有没有可能,在这个议题上,你们才是“残忍而不自知的影评人”?
对美的爱意,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特权。
01|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即使是他们,也可以拥有秩序井然的幸福生活,可以拥抱和感受世间的美吗?
首先,质疑“美化底层人民生活”的本意也是希望不要把劳动的辛苦浪漫化,关注他们真正的困境和需要。质疑的本意出于一种宽广的慈悲,这挺好。
但问题在于,问题在于,我们作出如此质疑的前提是:真善美具有阶级专属性。
我们认为树影、胶片机和磁带是“非平民”的代名词;我们认为劳动者是需要被同情的对象,可是电影呈现的生活状态如此平静美好,这怎么可能呢,即使是他们,也可以和我们一样拥有秩序井然,优雅安宁的生活吗?
我刚写完的毕业论文致谢里,提到了我的一位朋友,法大负责收垃圾、打扫厕所的清洁工阿姨。
我也想讲一点阿姨的故事,如果你愿意的话,谢谢你听。
她是传统的黄土朝天里长大的,面容平淡,神情坚毅的中国女性。
两年间,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彼此,每次见到阿姨我都很高兴,“阿姨好!”阿姨也很高兴,她的笑容很像芍药花最盛放的样子,层层叠叠的无尽喜悦。
阿姨五点钟开始工作,每一天走进公共洗漱间的时候,通常阿姨还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晨光熹微,气味洁净,所有铁质的洗手台明亮如新。
夏天赶着出门的时候,我晨起甚至会直接在洗手台洗头,因为真的太干净了,阿姨日复一日地用心,即使无人知晓。
有些时候我起晚了,阿姨已经坐在角落里休息。她在窗边给自己放了一张废弃的转椅,铺了几层软垫和自己绣的花布。
旁边狭窄的小窗台上,摆满了阿姨种的绿萝,盆栽里插着五六支艳红的绢制玫瑰,还有两个透明的小瓶子各自插着两支。如果我们买的鲜花多了,送阿姨一两支,她会欢欢喜喜地接过,剪枝插在小瓶子里,和艳丽的假绢花一起晒太阳。
她说,她珍贵的 很少很少的闲暇时间里,最喜欢坐在这里看看花。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审美各不相同,贫富当然不均,但是对美的喜欢,难道不是人的天性吗?
但愿我们永远温柔,永远不会,看到清洁工们总嫌俗不可耐,更不会评判谁“理应俗不可耐”。
02|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苦于得不到平等的尊重,比如,我们认为他们从不曾抬头看看树影
其次,接着上面的话,既然质疑“美化底层人民生活”的本意是希望关注他们真正的困境和需要,那么,他们真正的困境和需要是什么?
生存,生活,生命。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生存早就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对于努力生活乃至追求生命成长的人们,人格尊严是最基本的需要。
说人话,就是他们渴望得到平等的尊重。他们苦于得不到平等的尊重。
像电影开头,平山牵着走丢了坐在马桶上哭泣的小男孩,母亲追上他们拉起小男孩急急忙忙地指责,而后转身离开,从始至终没有抬眼看过平山一眼。
因此我不得不思考,我们竟然觉得“树影、胶片机和磁带”是对劳动生活的残忍的浪漫化,愤懑的评判者们真的在关注他们的需要吗?
他们生计艰难,就理应埋头苦干,从来不曾抬头看看树影?
这真的不是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和精神矮化,不是我们对“底层人民”自我感动式的悲悯,不是因为我们不曾正眼看过他们一眼吗?
03|他明明很穷啊!!!!
最后,他只是穷困 守旧而有序地生活着,只是不潦倒而已,这就是“俯视视角”吗?
向黑人女孩示范 怎么使用著名设计师设计的彩色特制玻璃厕所(对方用英文提问,似乎半懂非懂,似乎不会说英文,沉默地示范)女孩用日文道谢,轻快的,惊喜的笑声
借钱(送钱,因为看起来不会还)给同为清洁工的年轻小伙,小心翼翼地从钱包里抽出两张,犹豫了一下,又递过去一张
和生活优渥的姐姐相见,隐忍的五味杂陈的眼神,羞愧又自豪。迈出一步勇敢地拥抱姐姐,目送他们远去,泪流满面
……
旧车旧书旧胶片机,怎么和上流社会的俯瞰虚伪的人文关怀扯上关系了,他用旧胶片机是因为他买不起新的,而不是他在跟着潮流买胶片机玩啊。
另外,winter老师还提供了另一层的理解。磁带和胶片机是旧时生活方式的象征(而不是小资生活!!),以此意象展现了日本社会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我想大概也是文德斯想要展现的一层含义。
04|感谢我的朋友们 在我浅薄的思考之上深入讨论和交流。他们提供了更多更多有见地的思想。
有朋友提出:【底层阶级享受到资源大部分用来满足低层次需求,他们当然可以欣赏生活中的美,但是这些高层次需求只能被最低限度的满足,如果说不谈社会性,只说人生哲学,低欲望生活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态度,甚至是这些底层人民最好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活的不痛苦。但是这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吗? 是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一辈子也无法得到高层次需求被满足的体验,所以你觉得他们就不需要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难道不是残忍的不公平?人生下来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在这种基本上没得选择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去评价底层阶级眼中的“完美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特别是资产阶级】
@月亮铜:电影的宿命是被观看,只要人处于观看与被观看的状态当中,就永远有角度倾俯。
认为这样的生活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认为他们见识过物质生活和特权阶级的优越之后就不会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本质上难道不仍然是对于他们的践踏吗?仿佛别人的满足和幸福都来源于被迫接受和无知,他们是因为眼界的局限而产生有限度的快乐。这不就是金钱至上主义吗?这跟走在街边教育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要去扫大街有什么区别呢?
否定这一阶层和这一生活状态里面的人所拥有和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情绪价值,高高在上地说他们觉得好是没见过更好的,资产阶级凭什么替他们觉得好、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把自己放在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面,但实际上并没有把自己和无产阶级放在同一阵营,自诩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意识更高所以哀其不争,又能有多少人文关怀?
难道维姆一定要去拍日本清洁工每天灰头土脸,下雨天跪坐在街边用手指头抠地上发黑发臭的口香糖,回到家发现厕所爆了整个房子一塌糊涂充满臭气,八十九岁的老父亲在床上失禁,十六岁的女儿在街边援交,门上贴满水电缴费单,生啃发馊的馅饼,才算真正的人文关怀吗?那时候又变成了对第三世界的审视和凌虐吧!更何况这是日本,不是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探索。
说个特别特别中国化的案例,陶渊明隐居之后不是很穷吗,穷得过年都揭不开锅了,他种田种的草盛豆苗稀,不一样过得很开心?他也没见识过为官为富的快乐吗
我:不过这个点倒是。他是见识过然后放下了,但很多人终其一生没有见识的机会。
@月亮铜:对啊,有人见识过也并不觉得快乐,没必要把这个作为衡量快乐的标准。
————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几个镜头
狭小逼仄的日料店,妈妈桑附赠特大份的小菜,唱的歌真是美极了
和侄女在夕阳的余晖下凝望着河流,“下次就是下次,现在就是现在”
如果影子重合了 颜色会不会变得更深?
真可爱啊❤️
谢谢提醒,毕业之前,一定记得回一趟学校,拍阿姨大红大绿的小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