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頭三分鐘哭到結尾,觀影生涯唯一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23年在First影展看過的朋友二刷說做了很大的調整,比此前更尖銳。我的觀感是影片叙事平靜細膩,不着力強調“苦難”,也不刻意回避問題的自然發生,紀錄片想“平視”很難,我認為做得很好。

動容又無限辛酸,十幾年做公益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家庭大多如此,缺乏社會資本和教育資源,真誠質樸,認知局限,絕對的共同點是熱切地懷有“盼着孩子好”的模糊願望。所有孩子也像遇見的每一個寶貝,自卑又善良,天真但敏銳,尋求認同和關注,内心無力且不安。

做研究也是,每一項研究的結果都指向家庭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對孩子終身發展的極大影響,每次寫到這裡,我都會困惑該怎麼給出“解決方案”?教育系統如此深深地嵌套于社會系統之中,而階層的結構性矛盾是誰能夠“解決”的嗎?母親和我這麼多年緻力于把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更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帶給遇見的每一個家庭,也是因為除此之外,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當然令人高興的是,影片呈現的故事,包括所有相關研究和實踐的結果中,多數個體對于環境局限都展現出了某種超越性。如何擴大超越的範圍,如何使其中的偶然因素常态化,希望是我們終其一生積極推進的方向。

作為正在且需要長期從事公益工作的人,向袁小燕老師學到了很多。溫和的不過分卷入對方情緒的愛,平靜地面對、處事、溝通和決斷。感謝老師,也感謝主創團隊,大家都用偉大的愛堅持做好了一件小事。


-
另外,不認為中網的主辦方負責人“嫌棄”了孩子們,讓他們唱北京歡迎你太令人難過了(沒有放出整首歌似乎是一種選材的克制,不刻意煽情),但對于比較失敗的排練(可能是給他們的排練時間太短),雙方的工作溝通倒不咋情緒化,有事說事,對孩子們說話也客觀且委婉,當然,或許可以再委婉一點。

也不認為片尾老師教育小雲“要有修養”有什麼不該,因為沒有播放到底是誰以什麼方式告訴小雲“可以碰鋼琴”的素材,事實已不可考(但無論如何因碰觸鋼琴被判斷為缺乏紀律,實在太高高在上)。我難過的隻是“從進入這個場合的那一刻你就始終處于被考察的人眼光下”,本身是家庭教育應當教會她的基本的社會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