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4-7.5
导演很努力,我也努力了,我们不合拍,仅此而已。无法说服更无法打动我。
前半程迷糊,没看进去、不知所云,后半程看进去了也无感。
第3.5部是枝裕和,早有耳闻,无奈依旧平淡乏味。日式-清新-温情风,屡试屡挫,归根结底还是找不到个人的情感共鸣。
虽然风格和内容都和预期相差无几,但仍觉得缺少时间的维度和真实的质感,没有小津的情感细腻和深度,反倒是一股《小森林》的味道。(难道是和高清彩画有关?)
由于是漫改,叙事情节和镜头安排都刻意(即便有合理性)。无焦点的多线平推,不如拍成电视剧。群像刻画细腻但不精,浮于表面(由于女性角色也很难带入吧)。
选材方面,小趣味、小时光怎么拍也难逃平淡流俗。无非是小确幸和小遗憾,小欢喜和小牢骚。离不开爱情、死亡、柴米油盐。或许是文化原因,在礼俗、人际等种种束缚下人物谨小慎微。
更关键的不仅是琐碎,而且太过清洁。在经过编排、滤镜和雕琢下,现实的纹理都被磨皮和美化了,导致一种再现的失真。温情的基调下,创伤都被抚平,裂痕也被弥散,不再有什么情感的纵深。
碎片化的散文风,丧失了整体的诗韵。真正的佳作应该要么是对生活的纪实、要么是戏剧化的提炼,而本片则属于“拍摄的戏剧”、暧昧不清。一方面试图把“真实”的碎片零散拼凑,另一方面又试图依据某种方法描画特定的主题和题材。再现真实和服从形式,不是错上加错也是水火不容。
视听方面也没什么新意,音乐侵蚀了影像的质感。
另外,也许是睡了一段,角色和家庭关系始终没捋清。
创作启示:要以一个主人公的心理作为内在主线,不能仅仅是客观从外部描绘群像。要么走绝对的纪录片路线,杜绝预先编排和过滤;要么在精良编制的基础上折射出心灵空间的纵深。
要注重关联整体的真实,而非局部细节的真实,但打动人的往往是瞬间的力量。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2 B-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3 B-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5 B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8 B+
选角/表演 7.6 B
25.6.16小西天
提前到场,遗憾离场。
轻吐槽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