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于19年执导的电影《浪潮》以其采用众多当代网络流行歌曲和标志性的经典嘻哈作品而引发关注,其中嘻哈类配乐涉及说唱歌手Frank Ocean、Kanye West、Kendrick Lamar等;摇滚类配乐涉及乐队Animal Collective、Radiohead、Alabama Shakes等。同时,电影公司A24负责本次的发行打造。

电影讲述了郊区家庭中两个青年各自成长与相爱的故事。当幸福美满的家庭遭遇变故,他们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又如何修补不断扩散的裂痕?

...

影片以浪潮绵延不散、反复冲刷的行为特质暗指当代青少年成长路径的蜿蜒复杂,揭示家庭问题导致的情感残留难以消退,重新唤起人们对爱情与亲情的思考,身为世俗一员,我们如何顺利度过留下伤疤的艰难时期?

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早在15年的《克利夏》中就展先出自己对影像声音设计的独特理念,在《浪潮》中继续尝试突破,最终打造了高度个人化、极具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与声效氛围。

关键词: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青春成长;声音设计;

一、爱与责任,一切关系的起点

爱情是奇妙的,亲情也是如此。两个陌生人变成熟悉的人,再到共组家庭,或许人生的神奇莫过于此。爱与责任的初悟相遇是故事发生的起点,也是爱与责任出现的前提条件。[1]

影片采用了极为巧妙的结构安排,简单理解,影片被拆分成前后两个小故事,构建一个大故事。通过一正一反的情节走向表叙主题,递进地十分连贯。

影片前半段主角为男孩Tyler,家庭里的儿子,后半段主角则为女孩Emily,家庭里的女儿,两人为兄妹关系。

影片开幕,几个快速镜头展现了青少年Tyler阳光自由的生活,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能量,也展示他与女友恋情的甜蜜。

Tyler的家庭是再组家庭,母亲是继母,但她是一位关照儿女且负责的伟大女性。父亲则为传统家庭印象中的领导者,严苛要求子女。

...

我们可以在四名角色上看到不同摸样的爱与责任。

导演将爱情与亲情这两种人类最重要的感情交织,又分别以不同颜色的织线向观众演示。爱情与亲情的讲述通过儿女与父母双线并行。

为方便讲述,笔者将用不同类型的爱的表达与责任的付出划分人物,正反理解。这里的正反并非指绝对正误,而是相比之下合适与不太合适的区分。

...

Tyler——爱与责任的反例。Tyler女友的意外怀孕,两人初始融洽的关系开始显露危机,突如其来的消息使Tyler心慌意乱而情绪行事。两人都没能成熟地处理感情,在车上互相破口大骂。而当他知道女友打算留下孩子并拉黑他时,毫无理智的野兽顶替了这个青年,青春期最原始的鲁莽令他犯了错事。

‘好好谈谈’的目的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一争高下。沟通变成口头纠纷,失控的他又将口头纠纷升级为一场肢体对抗,不料意外出现,不分轻重的出手使女生离开了这个世界。而Tyler也因为谋杀被监禁三十年。这是场令人惋惜的悲剧。

...

哥哥造成的这一意外事故彻底摧毁了家庭原有的和谐,妹妹对此深受影响。她不得不关掉自己的社交媒体,因为在上面总会被骚扰或辱骂。

影片后半段聚焦Emily,她所处的恋爱关系,健康、有爱。

从两人的相遇,到男生的邀约,再一同出行,后确认关系...我们清楚且完整地见证他们感情的故事线。两人持着真诚的态度尊重彼此,互相倾诉不完美的家庭,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这段感情中,没有压力,没有强迫,两人共同享受爱,拥抱性,以及面对死亡。

...

Emily男友的父亲因为病重即将离去,Emily鼓励他放下偏袒去看望父亲,这是最后的共处时光。“如果不这么做,将来这会是你的一项遗憾。”

Emily依照自己的经历提出建议,根本上也是她对家庭的重视与关怀。影片末尾,我们看到一个张开双臂自由骑行的女孩,她在拥抱自己。必须承认那段揪心的历史很艰难,但至此她已学会接受与释怀。

从父母两人对家的态度去反思爱和责任。

父亲初始是家庭权利的控制者。Tyler的离去,使母亲久久不能释怀,她在与丈夫的争吵中毫无保留地指出他对家庭事务的漠视,他关照儿女时的冷淡,揭露了他‘好好先生’的真实样貌。

台词‘Be Here.’则有力地强调着爱情和亲情中陪伴的实际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在场绝非指空间意义上的在场,而是心与心的交互。物理意义上的露面并不代表着你在经营着家庭,只有切实的陪伴与交流才证明关系被维护着。

...

父亲最终理解何为责任。他不在固执专横,而反思着自己与妻子、儿女的相处。开始邀约女儿聊天,仔细聆听妻子内心,坦白当下现状并忏悔地道歉,放下虚伪的领导架子,而切实地扛起了家庭责任。

二、氛围的塑造,运动剪辑与情绪音乐

影片采用了大量当代流行音乐,这也是近十年电影普遍兴起的一种方式。

音乐作为电影艺术语言之一,如何辅佐叙事?

《浪潮》的美学风格以其真挚的表演为根基,在暴力场面中强硬冲击,在宁静时刻中柔和舒缓。[2]

Tyler在派对上醉酒后撒疯,影片有源音乐播放着美国知名说唱歌手Kendrick Lamar的<Backseat Freestyle>,一首正统的西海岸风格嘻哈,搭配狂野不羁的歌词。这首歌是Kendrick Lamar十六岁青春期时所写[3],此时的他年轻气盛,歌词正贴合叛逆时期的Tyler,观照出他此时内心的浮躁,暗示着他接下里异常鲁莽的行为举止,这种音乐采用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现实感和沉浸感。

...

Tyler推搡父亲对峙母亲,开车离家前往舞会现场时,影片配曲采用了说唱艺术家Kanye West歌曲<I Am God>,搭配以红色为主的多色眩晕光影,凸显Tyler此时视野模糊——不再理智,描绘了失控的场面环境,又将紧张不安的情绪氛围推至顶点,预兆事故即将发生。

‘暴力’前时刻的音乐铺垫地强硬而有力。

影片后半段,乐曲风格偏向舒缓柔和、低沉落寞,使人感伤。风暴过后,回归现有的生活,清扫心灵的狼藉,修补黯然销魂的身心,角色之间重构和谐关系,人物实现自我和解。

Frank Ocean,一位神秘而备受喜爱的艺术家歌手,其‘Alternative R&B’类型专辑<Blonde>被国内外听众一致评为‘情绪神专’。

他的歌曲内涵罕见的脆弱性,以动听的旋律穿透着对孤独和欲望的恐惧,歌曲饱满的强烈情绪诉说着过去成长时的曲折故事。影片多次选用其音乐,塑造着某种不安全感与危机感,令人冷静而专注当下,将人物拉回现实,面对终须解决的身份认同。

...

...

除了声音设计,本片的摄影与剪辑同样值得关注。

开篇至终,观众可以发现摄影机多次的移动进出,以及多个旋转运动,这些精确的执行动作发生在不同大小的空间里,捕捉着各个角色间的动作与情绪,呈现出某种令人愉悦的迷失效果。

多种画幅比例转化,在宽广的1.85:1画幅、方形的1:33以及几个更多比例之间来回切换。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充满了运动和噪音,剪辑在这方面也起到了作用,这强调着人物的心理状态。但这也带来偶尔感官过载的问题。[4]虽然这种创意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但难免显得些许刻意,略微会形成反作用,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结语

这部长达135分钟的《浪潮》深入挖掘着当代青年的稚嫩与焦虑,它们既很美好,却也具有威力巨大的毁灭性。

影片选用两种爱与责任相反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起伏、饱满情绪的夏天,构建出众多青年普遍经历的青春样貌。

但影片依然存在某些不足:叙事上对种族问题基本没有探究;剪辑上奇怪的硬切,以及使人分心的画幅转换...

我们无法去总结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此次在视听语言上的尝试成功与否,口碑不一的评价加深了影片的私人化。正如导演在接受采访是所说,‘即使剧本的撰写是我和角色共同沟通后得来的,但故事还是基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5]

毫无疑问《浪潮》是一部风格化的影像,它在突破着情绪表达的多元方式。

每个人都经历着属于自己青春期的浪潮,浪的大小、浪的多少他人无从得知,更无法感受。

这就是那个闷热的夏天,我们仿徨挣扎地成长。

资料参考

[1]

刘金莲,孟令学.《小王子》中的爱与责任[J].芒种,2025,(08):102-104.

[2]

<Sight and Sound>, Criic, Ella Kemp.http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waves-trey-edward-shults-sibling-melodrama-miami-teenage-wrestler-kelvin-harrison-jr-taylor-russell

[3]

叫累焦雷,Kendrick Lamar<Good kid, m.A.A.d city>测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NEDzoEP8?p=6&vd_source=5e76a7b020fb7efdaaaf709290b50bd1

[4]

Devin D. O'Leary https://alibi.com/movie-reviews/film-review-waves/

[5]

<Sight and Sound>,Criic, Pamela Hutchinson. http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waves-teen-melodrama-trey-edward-shults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莫子说MoziTalk——Frank Ocean 与 Kanye West 参与配乐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