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创作者率先打动自己,会诞生什么样的作品?答案是以影像为笔,写就一本年少日记。当听到卓亦谦导演在映后声泪俱下地诉说,那麽人物设置上先声夺人的真实刺痛感便有了可溯源的出处,那不同等於天才般灵光一闪的巧思,而是孕育于鲜血淋漓的现实挣扎
开片的手法,简单的剪辑连带出小孩与成人的登场,乾脆利落的交错误导,於是我们几乎是抱著一种篤定的想法继续观看:他肯定就是他吧。哥哥与弟弟的镜像关係,辅助情绪对位的效果达成(包括两个钢琴老师的设置)。而长大成人后的他呢?透过卢镇业的演绎,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未真正自洽的角色,漂浮在一体两面的人生历程。剧情的缓缓推进,配乐的渐渐铺陈,也是一种残酷的挖掘,深究在那忧郁的双眸之下暗藏何种撕心裂肺的过往。凝固的身体,冰冻的话语,一同冷藏在名为东亚之殤的监牢。卓亦谦彷彿借著片中的郑Sir之口对逝去的友人说出那句“我未必帮得了你,但可陪著你”,我想他自己也最终迈过了一道心坎。两个心心相惜的人,以最贴近热闹的姿态,覆盖落落寡合的心态
脱胎于真实的剧本,灌注足心血的构思,导演本人的真情实感依靠画面开口倾诉,当然最真诚也最动人。直到转折之处我们才得以明晰,在东亚家庭制度化的规训之下,他们背负多少同样的伤。共情之后留下反思,残忍之下尚有温存。顺著楼梯向下凝望,沿著阶梯向上生长,还是熟悉的空间,只是物是人已非。绵延不绝的钢琴曲映照数载的人海浮沉,余音绕梁,仿佛他尚在身旁。他总说大声呼喊能够抛弃烦恼迎接幸福,可在曾经的此地,他原来从未真正开心。最终四两拨千斤的力道在天台迸发,于是处处泪痕,步步伤痕
诚然,从郑Sir与父亲的病床交心其实开始扣分,那段戏仍然使用了一种逼人落泪的挑拨性音乐,可是单调的台词设计和死板的拍法在此刻造成的是负面的观感疲劳,作者失误地发射了一颗失效的催泪弹。不过纵观全片,这部作品整体上已然足够好。当一众港产新片如泥鰍之势滑腻地涌向大陆影坛时,这部惊人首作的诞生,也正代表卓亦谦的一份温情脉脉的宣告——港影未死
犹记得在那个刻骨铭心的夜晚观影,一夜凉风起,悠然故人思,晚的静謐流淌成一种哀伤,会有谁无意间翻开这部年少日记,於是得以回望少年的自己
“如果孤单 不要想孤单
妄想到黑暗转眼 又泛滥
如果呼吸 可盖掩低泣
也许那心跳的痛 没秘密”
——电影主题曲《年月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