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挺有意思,开始看得时候没什么太大感觉,后面越看越有味。

  一部国共史,分分合合、恩恩怨怨,本来是错综复杂,很难说清的,但《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家的故事来展开,以家说国,以小见大,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杨家四兄妹,杨立仁代表国民党,杨立华代表民主党派或国民党左派,杨立青代表共产党,杨立秋着墨不多,可以算是共产党年轻派。这三方力量,就构成了国共史的三大主角。

  这部剧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有趣,值得说一说,先从老的开始吧。

  瞿妈妈是一个传奇人物,跟着儿子女儿出国留学,信仰共产主义,无条件地支持儿子,与儿子女儿分开后,还在党内做地下工作,我都不知道这样一个老太太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这是怎样的坚强和刚毅啊。最后儿子牺牲了,女儿去世了,她是党的母亲。

  与之对应的是杨廷鹤,早期的革命者,看起闲云野鹤,实则洞若观火。对于儿女们不同的信仰,他没有阻止,也没有明确支持,只是听之任之,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豁达。他虽不管儿女的事,却是一个家的支柱。他年轻时的故事,应该也很精彩,他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他有过哪些经历?梅家两姐妹如何爱上她的?

  接下来是瞿恩,他是理想主义者,是圣人。他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很明显,他是第二种。这种人很可怕,他完全是理想和主义的工具。爱上这种人很痛苦,所以立华很痛苦,林娥也很痛苦。

  与之不同的是董建昌。豆瓣有人说“嫁人应嫁董建昌”,我很赞同。瞿恩是理想主义者,董建昌是现实主义者。你可以说他很世俗,但这种世俗是一种智慧,能给人安全感。可以说,立华跟了董建昌,是减轻了很多痛苦的。他最后起义,又何尝不是顺应潮流呢?

  杨立仁很有个人魅力,他是儒家,忠于领袖忠于政权,也尽到了为人子的职责。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的个人力量无法挽留败局,最后他在金库里的痛哭,是多么令人心痛。

  杨立华作为一个女人,在剧中扮演着一种调和的角色。她的理想与国民党、共产党都不一样,她渴望民主、自由、博爱,所以说她是中间派。他最后既没有选择留在大陆,也没有去台湾,恰恰说明了她的不同。这个女人也很伟大,收养了瞿恩和林娥的孩子。

  杨立青作为一个儿子,是不合格的,他从来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或者说,迫于时局,他无法顾全家庭,毕竟共产党在抗日之前只能流浪。其实,我没有想明白,他是如何选择共产主义的,只是受瞿恩的影响吗?

  瞿霞是恨的代表,她一直无法放下哥哥的死,所以她无法面对杨立青,而选择嫁给穆震方。林娥是爱的代表,她爱瞿恩,后来也爱杨立青。

  至于像范希亮、汤沐雨、吴融,如果国民党内多些这样的人,也不至于一败涂地了。

  国民党为何一败涂地,蒋介石实在应该负责。他毕竟不够有雄才大略,胸襟不够宽广,只知道军事政治,可一个政权,只有军事政治是不够的,还要搞经济、搞文化、搞生产、搞民心等建设,他不知道,以至于浪费了22年的执政时间。

  剧中董建昌说了一句古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句话值得我们反省。